【史料钩沉】六万青年学生奔延安缘由何在?
????延安,这个远在西北一隅的小镇,虽然物质匮乏,条件艰苦,但仍然不妨碍它成为温暖、明朗、坚固和蓬勃向上的圣地,成为青年人梦以求的理想所在。
????当时很多青年是从《外国西北印象记》、《西行漫记》等书中了解延安的。有一名青年画家看过书后大吃一惊,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地方,官兵同等、军民同等,所以就一心想到延安去,并且辞掉了在上海一家银行的工作,经香港、广州、重庆和西安,展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究到达延安。
????就这样,伴着连天烽火,冲破重重险阻,“四方八面来了学生几千,活泼、聪明,全是黄帝的优秀子孙”。年至年,这股潮流进入高峰,成为当时政治格局下的1大景观。据统计,当时来到延安的学者、艺术家和知识青年大约有6万人”。
????延安有甚么?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由于在当时抗战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根据地、国统区和沦陷区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希望在延安????有一名叫白刃的华侨青年从菲律宾回国参加抗战,到了南京准备参加战地服务团,但报名处却冷冷清清,花名册上只有一个人名。他和同伴要报名,管事的却让他们找殷实的商家做担保,并且说,现在汉奸到处活动,没有担保就不让报名。
????一名上海青年曾回想道:“在南京,甚么也没有——只有老官吏、老官僚。屡屡总是叫我们在一个办事处里等一等,因而,明天再来。很多人就是这样走掉了。”
在重庆,政治上,国民党压抑民主,打击进步气力,强化报刊审查制度;经济上,民族工业寸步难行;军事上,正面战场接连失败。这一切都使大批爱国青年对国民党政府丧失了信心。
????而延安与国统区、沦陷区构成鲜明比较,这里有自由、同等、民主的宽松氛围,有“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的“来去自由”政策。丁玲在年撰写的《七月的延安》中这样描绘:“这是乐园。我们才到这里半年,说不上伟大建设,但街衢清洁,植满槐桑;没有乞丐,也没有卖笑的女郎;不见烟馆,找不到赌场。百事乐业,耕者有田。8小时工作,有各种保险。”
????一些丧失了工作和学习机会,或要摆脱家庭束缚和包办婚姻的人,仿佛也在这里看到了光明。所有这一切都让青年们感到,延安才是中国的希望。
????奔赴有途径
???当时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途径:1是通过党组织或个人介绍;2是参加延安各学校的招生考试。
????中共中央通过北方局、长江局等各地党组织和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和一些进步团体、媒介和社会名流引导疏通,组织知识分子前往延安。
????延安前后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等10几所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在各地的报刊上刊登招生简章。
????四川姑娘李莫愁就是在报上看到招生简章后奔赴延安的。年,正在重庆读初三的李莫愁,由于家境衰落,加上对旧式教育的不满,自动放弃升学机会。有一天,她在报纸上看到一则陕北公学、抗大招生的广告。因而,她与同学好友相约,集合了9个人,于年春节过后出发奔赴延安。
????当时,毛泽东一再指导:“革命青年”四个大字,就是抗大学生的入学条件,抗大的招生广告从延安一路贴到西安。“革命青年来者不拒”,而且对来延安的知识分子也一概欢迎,不加一点限制。当时抗大招生名额满了以后,从延安到西安的电线杆上贴上了“抗大停止招生”的消息,但还是有很多青年徒步走来,他们来后依然得到了学习或工作的机会,没有一个人被谢绝而回去。延安地方小,抗大第四大队就搬到了洛川,第五大队则在甘肃庆阳建校,一些学生还被安排到旬邑县的陕北公学分校学习。
????为了做好接待安置工作,延安专门设立了交际处。一般来说,青年学生到了以后,先由交际处负责安排食宿,登记造册,然后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安置,绝大部分青年都是先进入各类院校或培训班,经过学习和培训后,再分配工作。
白癜风治疗贵不贵郑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