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山、延河水作为延安最鲜明的表征,频频见诸于影像、歌曲、文字,已经固化为这个城市的特定符号,已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长存于国人的心目中,并影响着更多人对延安的认知。
改革开放三十年,延安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光环下,人们往往容易淡化这个城市的特质。有一天,人们忽然发现延安正在有点偏离人们心目中的轨道。站在宝塔山上俯瞰城区,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三山夹峙、两河交汇下城市发展空间的逼仄与局促:延河两岸狭长的川道,鳞次栉比地坐落着高楼大厦,山体上是杂乱密布的窑洞民房,城市布局像一条被无限拉长的橡皮筋,不断增高拉长的城市,遮掩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侵蚀着革命圣地的特色。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可是收入眼帘的这一切,让每一位前来寻根问祖,希望找回当年红色革命记忆的人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喟叹:这就是曾经让国人热血沸腾、为之向往的延安吗?
“延安怎么办?”全市人民着急,全国人民关注。
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说,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也是中华民族圣地,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鲜明特质。延安未来的发展,这个品牌必须打响叫亮。同时,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空间和老区人民追求现代文明生活的需求,按照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来规划、设计、建设延安。
由此,一场史无前例的划时代工程拉开了帷幕:建设一个符合全国人民想象和期待的美丽延安。
新旧延安城精彩不减分
“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延安时期的清凉山享誉全国。而今,一座38平方公里的延安新城在清凉山的后山开始建设,再一次把世人的目光吸引到这里。
按照“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延安提出了“做美延安”的构想。
现在,延安城市人口有50万,聚居在36平方公里的狭长川道里。城市半径每增加1公里,仅可增加建设用地不足700亩。在这样的前提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疏解老城区建设密度,保护好革命旧址就成为“做美延安”的当务之急。
延安缺地,但不缺山。所以,“中疏外扩,上山建城”这个大胆的战略,是破解城市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中疏”就是要把现在老市区的密度减下来,保护革命旧址,发展旅游产业。“外扩”就是将老城部分城市功能扩到外面去,在山上另辟新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城。
在规划蓝图上,延安新区分为三个区域,共73.4平方公里,北区38平方公里,主要是市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商业中心和居住区;南区32.3平方公里,主要是区级行政中心;凤凰山片区3.1平方公里,以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主。
而延安老城区,将被有效地保护起来,恢复革命旧址,挖掘文化内涵,凸显红色印记、陕北窑洞等文化元素和地域符号,尽最大努力再现革命年代延安的历史风貌,向世界奉献一座展示红色文化、凝聚红色情结的巨大博物馆、一个追寻红色记忆,接受传统教育的共产党人精神家园。
老城与新区,一个回归传统,承载历史,将成为人们汲取革命精神的源泉;一个时尚现代,发达超前,将实现圣地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梦想。二者交相呼应,同样是未来延安的精彩组成。
目前,延安全市革命纪念地遗址保护规划已经“出炉”,投资50.9亿元的红色革命旧址十大景区建设正式启动。与陕文投、陕旅集团等文化实体合作,打造“圣地河谷”文化旅游中心区,凤凰山文化产业园区、黄帝陵文化园区等,推出《梦回延安保卫战》、《延安颂》、《延安保育院》、《信天游》等常态化演出,加深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使延安真正成为红色文化旅游的经典之地,让革命圣地名至实归。
生态作后盾发展谋转型
十三年的退耕还林,延安让昔日苍凉的黄土地披上了绿装,退耕还林累计达到900多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几乎每一位对延安充满神秘感和敬畏的游客,来到延安后,会对山青水绿,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充满了惊诧和欣喜——“老照片里的山都是光秃秃的,现在都是绿色的植被啊!”
延安人深知这张“绿色名片”是多么来之不易,所以像爱护眼睛一样虔诚地守护着绿色家园,兑现着对生态环境的承诺。从干部到群众,所有延安儿女都坚持着一个共识,那就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在要绿色还是要发展的选择面前,延安开辟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双赢”之路。
延安牢记“坚持不懈、巩固成果”的嘱托,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完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强城市、县城和建制镇、新型农村社区以及道路沿线等重点区域的绿化治理工程,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4%。
作为一个能源工业占经济总量一半以上的资源型城市,延安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在经济发展中把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油煤气盐综合化工,全力建设2000万吨原油、5000万吨煤炭、100亿立方米天然气三大生产基地及南北两个能源化工园区,建成煤焦化、焦油深加工、轻烃综合利用、煤炭分质清洁综合利用、天然气液化等一批重大转化项目,实现油煤气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同时布局一批以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发电等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
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的延安,已初显黄土高原“生态明珠”的绰约风姿。来自江西九江的游客汪春花说,这里良好的生态彻底颠覆了我们对黄土高原的偏见,没有什么比绿色延安更具说服力、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了!
活力与幸福圣地新表情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延安时期,边区人民发自内心地唱出对党的拥护,对幸福生活的赞美。过去几十年来,延安依托强大的经济后盾,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继承优良革命传统的基础上,为延安人民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延安市市长梁宏贤说,“十一五”时期延安民生投资累计达210亿元以上,是“十五”的3.2倍。2011年,全市财政民生投入达到16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民生八大工程”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率先在全省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行,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建成240多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31.5万人实现脱贫,连续五年实现信访“一控制、两下降”目标。为了让群众的生活更加富裕殷实,延安加快推进城镇体系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发展以苹果为主的富民产业,建设红枣、核桃、畜牧、大棚蔬菜等生产加工营销基地,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2012年重点为群众办好就业、社会保障体系,教育突出问题、保障房建设、扶贫攻坚、公共卫生服务、吃住行等生活问题、城镇供水、文化惠民、殡葬管理等10件实事,让老区人民在“幸福延安”建设中共享发展成果。2012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战役在延安打响,一千多名各级领导响应省委“三问三解”的号召,纷纷奔赴基层开展包扶低收入村活动,决心通过5年的包扶,要让44.7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吴起县王洼子社区76岁的刘光庆老人不久前做了白内障手术,一共花了2万元,医疗保险报销了1.4万多元。恢复了光明的刘老高兴地逢人就说,“以前看病花钱都是自己负担,现在公家也给管上了,党的惠民政策就是好啊!”幸福之于个人是一种感受,而幸福之于社会是前进的动力。正如姚引良所说,要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要让幸福成为全体老区人民的共同表情,更要成为建设延安、发展延安的动力源泉。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延安,既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世界一流的历史博物馆,又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美丽家园,她的塑形与铸魂,将真实地写照219万延安儿女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