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延安简介
延安地点
延安市场
延安要闻
延安发展
延安天气
延安旅游
延安信息

吴成记延安釆访的回忆主播心语

延安釆访的回忆

文/吴成记

主播:心语

延安釆访的回忆

文/吴成记

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年,因为这年我入了党。头年入伍,成为当时人们最羡慕的解放军战士,第二年又入了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成员,许多同学同事为之高兴而祝贺,也有几个一起入伍的调皮战友问我,你入党这么快,给领导送啥了,我神秘地说,送了三样东西,他们都给我掏烟,让我快点说。我故意卖关子说,我不吸烟,你们保证星期天请客我就说,他们都举手保证。我对着一个战友耳朵小声说,听好别外传,这三样东西很值钱阿!它们分别是:吃苦、爬格、知识。他们知道上当了,都用拳头打我,最后以笑了之。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么重大的事,怎么可能忘记?那年我党才48岁,刚走向成熟和壮年。入党的同一年,我还有幸两次参加去圣地延安采访,更加深了我对这一年的记忆,让我刻骨铭心。

今年又是一个难忘之年,因为它是领导我们翻身解放的红太阳,中国共产党的百岁华诞,十四亿人民将举国欢庆,又加上全国上下学习党史,不由得使我又想起了难忘的年,想起了第一次参加党支部会议,支部书记宣布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时的激动心情,也同时想起这一年两次去延安釆访的经历。

为了从个人工作的角度重温历史,回顾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斗争历程,今天我将两次延安釆访的经过简要地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以求共学、共勉、共庆、共乐!

第一次,那是69年春节刚过,新华社陕西分社负责人韩记者受总社委托,要到延安采访革命圣地迎接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的活动情况,我们几个部队通讯员听说后心里都暗自羡慕,但又不能表露出来。

韩记者战争年代是华东部队的战地记者,常在前线釆访,受过伤,下颌骨关节受损,嘴只能张一厘米左右。他与我们部队首长解放战争时期就是老朋友、老战友,对部队也有着特殊感情。来部队驻地铜川后,他要求部队派一个战士与他一起去延安。部队首长考虑再三,决定派我跟随。政委专门给我谈了话,交待了任务。政委说,韩记者身体不好,是我们的老朋友,这次派你去,一是照顾好他的安全和生活,保证不出问题;二是跟他学习采访知识及技巧。我心里高兴,这好事让我得到了,就满口荅应,还向政委作了保证,并询问了韩记者的爱好及应注意事项。

当年,我是首次到延安,又经历过文革宣传,对革命圣地无比崇拜,心情非常激动,一路看什么都新鲜。从铜川乘班车出发,虽然那时路不平,弯道多,尘土扬,距离远,但心情就一个字——好!到延安后,住在我们部队在延安值勤的连队。韩记者过去到延安釆访过,对这里挺熟悉。他带着我走遍了杨家岭、王家坪、枣园、凤凰山、二十里铺等旧迹,采访了杨再忠、杨布浩等英雄模范人物,以及当地驻军和革委会领导,并在当年带领赤卫队员迎接毛主席和红军进延安的赤卫队队长杨再忠家,吃了一顿他老伴专为我们做的红枣大豆小米粥,味道又香甜又纯正,我吃了三碗还不过瘾,胃被胀得圆圆的,现在也忘不掉,经常想起那种味道,并作为个人独特资夲给同事们显摆,逗得他们直流口水。

杨家就住在杨家岭西边的半山坡上,与当年中央领导人住的旧址相距不远。杨家岭也是因为住了不少杨姓村民而得名。记得还有一位叫杨再清的村民,与楊再忠是堂兄弟,早期也是赤卫队队员,也做了些好事,但中央撤走后,他在国民党部队的威逼下出了些问题,群众对他不看好,这次就没有釆访他。

杨再忠五十多岁,身体健康,个头较高,一脸和气。得知我们是来釆访当年迎接毛主席和红军进延安的情景时,他满脸带笑,真诚地给我们介绍了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他说,那时我是延安红军赤卫队队长,是我领看队员们跳着陕北秧歌舞,唱着延安民歌欢迎毛主席和红军进驻延安,气氛非常热烈。中央领导在延安十几年,延安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人与人吵架现象很少有,多的是互相关心和帮助。政治清明,人心舒畅,人也很多,全国各地的都有,很热闹,成了当时的革命中心。我们赤卫队除了在一些路口村口站岗外,还学习文化,参加宣传队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成了部队的帮手。还讲了毛主席和红军撤出延安后的情况。

第二天,我们又骑自行车到延安南二十多里的山沟里,找到当年替毛主席交粮的老劳模杨布浩。此时他正赶着羊群在坡上放羊,我们爬上去与他交谈了两个多小时,很多内容现在也记不清了,但他讲的五十年代去北京见毛主席在中南海大门口被挡,靠一张与主席合影的照片征得毛主席欢迎,并派秘书到大门口来接,以及那天还在毛主席家吃饭的情况记忆深刻。他还向我们介绍了当下为什么又拿起放羊鞭的经过。他说,我现在一时失去了工作,生活中受点苦,但心中很快乐,很自信,相信党组织会解决好我的问题。

七天釆访后回到铜川,因为手头材料丰富,受韩记者指派,我饱含激情,用一个晚上就写出了一篇长达一万三千多字的通讯初稿。韩记者接稿浏览后很高兴,表扬我写得快,写得好。他因嘴张不大,吃饭要把馒头用手掰成小块一点一点往嘴里放,一个馒头十几分钟吃不完,很艰难。我要让灶房给做面条他又不让,说大家吃啥他吃啥。吃不完的馒头掰成小块放在暖气片上下顿再吃,看的我很心疼。他就是这样,战困难,扬特长,爬在桌子上,用了两天三夜,一字一句地修改推敲,又让我清抄后,把稿件从部队电传新华总社。只隔两天,总社就用通稿形式发全国所有报刊刊登。我首先是从人民日报上看到的,通栏标题是:《毛主席啊!延安儿女无限忠于您》。

几天共事,我们成了朋友,他还请我去西安省歌舞团看他爱人参演的,当时一票难求的歌舞剧。后来他调到兰州当了新华社兰州分社社长,联系才慢慢少了。

至今,韩记者的工作精神一直鼓舞着我,鞭策着我,使我看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老战士、老记者的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第二次是69年秋,延河发大水,王家坪正在修建的延河大桥工地受到洪水冲击,部队官兵和地方同志为保护大桥工地,有9位官兵及两位地方工人被洪水冲走,生命十分危险。但他们在其中一位会水的连长指挥下,11个人靠一根木头电杆先后成功脱险。最远一个被洪水冲了几十公里,直到延长才被救上岸,创造了11人无一牺牲的奇迹。

当年,全国正在宣传大团结,大联合,这件事正迎合形势。采访后,我们写出的件稿,被部队和地方作为军民团结的典型,层层上报,层层拔高。我记得,二十一军政治部组织了几十个人讨论修改,选角度,定主题。最后形成的文章被解放军报、人民军队报、陕西日报等许多刊物釆用,并被收录进《军民英雄谱》一书,全国发行,还被选入陕西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高中语文课本。一次我从部队回宝鸡探亲,听我上高中的小舅子背课文“指导员韩天申说,天是黑的,水是冷的,但我们战士的心是红的热的。”我听了很耳熟,就问他从哪来的这些话,他说正背课文,准备考试。拿过书一看,正是我们那次釆访的事情。文章改了不少,但基本内容和经典话语没有变。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件事至今仍记忆犹新。军民团结的精神和事迹也永久教育和鼓舞着我,让我毕生跟着党走。

初审

郑香颖

审核

屈锟

编辑

心语

吴成记,笔名山里人,网名同。陕西人,年初入伍,任班长、宣传干事。转业后一直在宣传和综合部门工作。爱好文学和旅游。喜欢以文会友,广交贤才。夲人或与他人合作撰写的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政协报、各界导报等省市以上媒体发表余篇。曾被录入陕西文化名人辞典。

心语(网名),本名靳军红,陕西省宝鸡市某事业单位职工。性格开朗,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喜欢唱歌、跳舞、户外运动、贴近自然。恬静优雅不失灵动的女子,用灵魂倾听,用声音描绘。希望在“有声”世界里结识更多的朋友,领略语言的魅力。炎黄文学社签约主播,平台编辑;宝鸡市朗诵艺术学会会员。

郑重申明:本文由作者本人提供,并对此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如果还想看到这样的好文章,请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anzx.com/yaxx/222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