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延安简介
延安地点
延安市场
延安要闻
延安发展
延安天气
延安旅游
延安信息

一周视点延安20年退耕还林万

年吴起县所有山坡地一次性退耕,开启了我市退耕还林的伟大壮举。

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退耕还林,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20年来,全市人民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截止到年底,我市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6万亩,接近全市国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延安大地由黄变绿、由绿变美,由美变富。绿色发展,为延安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刘正军住在吴起县金佛坪流域的金佛坪村,20年前,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他和村民们每家都守着上百亩山坡地,却穷的叮当响。年,吴起县委、县政府提出山坡地一次性退耕,封山禁牧,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他和村民们积极响应。

吴起县吴起街道金佛坪村村民刘正军

年以前上山,感觉整个山都是光秃秃的,老百姓靠天吃饭,有时候连种子也收不回来,白种了。

吴起县退耕办副主任王树学

我们当时在吴起流行一个方言顺口溜,山是和尚头,沟是千丘丘,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这是我们吴起当时农业生产的一个真实写照。

年8月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延安视察,就是在宝塔区燕沟流域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治理措施。市委、市政府迅速确立了“以退耕还林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思路,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退耕还林,由此掀起了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高潮。韩志鹏和村民们开始植树种草,这一种就是20年。

吴起县吴起街道金佛坪村村民韩志鹏

年(钱粮)兑现之后,农民的积极性就大了,从那时候开始就大量的退耕。

为了提高造林质量,提高树木的成活率,我市农民还自发成立了专业的造林公司。十多年时间,仅吴起县林海造林公司的多位村民就累计造林十多万亩。

吴起县林海造林公司负责人闫志雄

老百姓6点就要起身,晚上8点回来,所以都要带干粮。而且我们老弱病残全上,只要能拿动铁锨,镢头的都要上。有辛苦就有回报,你看我们现在满山遍野都是绿的。

吴起县退耕办副主任王树学

退耕还林初期,我们实现整流域推进、整流域治理,在大概两三年的时间里,我们就实现了灌草全覆盖。

从年开始,在20年的时间里,延安数十万群众和基层干部以各种形式参与植树造林,持之以恒改善生态,共完成退耕还林.46万亩,占到全市国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纳入国家计划.14万亩,占到全国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的2.5%,全省的27%。

近20年的退耕还林使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6.35%。陕西的绿色边界向北延伸了多公里。

记者吕睿

我现在是在安塞区纸坊沟流域,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站在这个流域的沟口处设置了一个径流泥沙监测站,流域内所有的水沙都可以经过这个小口流出,水中泥沙的含量,水量的大小都可以通过这个仪器进行实时监测。

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副站长姜峻

从年建立水文观测卡口站以来,当时的水土流失是非常严重的,测到的每平方公里每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可以达到1.4万吨的峰值。截止到年,我们观测到的输沙变化是非常稳定的,每年稳定在吨每平方公里。输沙量的明显减少,就是对这些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的一个有力佐证。

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从年开始,在安塞区纸坊沟流域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建立了流域径流泥沙观测站,对流域内的水土流失和植被恢复状况进行监测,并针对当时我市水土流失现状,提出了以封禁为主,人工乔灌树种补植为辅的林草相结合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副站长姜峻

数据表明,我们从退耕还林开始的98年,测定林草地试验小区2米的土壤含水量,大概是7%到10%之间;到年,我们观测到土壤含水量是11%到17%。

20年前,延安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8%。年入黄泥沙2.58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1/6。通过纸坊沟流域20多年的生态治理和监测成果,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向国家建议: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适地适树适草实施生态修复。在全国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的吴起县,生态效果更为明显。

吴起县吴起街道金佛坪村村委会主任赵文

过去到了春季,风沙相当大;到了秋季雨季天,洪水冲得到处是山沟水沟。

吴起县退耕办副主任王树学

退耕还林前年的降雨量是.7毫米,退耕还林后年的降雨量达到了毫米。通过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我县野生动物也出现明显增多。

近日,据国家林业与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监测,在位于我市境内的子午岭发现中国境内最大野生华北豹种群,再次佐证了我市生态系统得到了良好恢复的现状。

据陕西省农业遥感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全市的植被覆盖度由0年的46%提高到年的81.3%,提高了35.3%。

气象资料显示,退耕还林后,延安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1年的天增加到年的天。

市退耕办主任仝小林

国家年的生态效益监测报告里边给了一个评估,就是我们延安的退耕还林产生的生态效益在年就达到了个亿。所以我们基本上实现了山青,水绿,天蓝,人富的这个目标。

退耕还林后,农民是否有足够的口粮田,是否能够持续增收,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因此,在20年的时间里,我市通过治沟造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确保退耕农民人均2.5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时引导帮助农民发展起了现代高效农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了退的下,稳得住,能致富。

甘泉县下寺湾镇龙咀沟村四周环山,年,村民们将亩山坡地全部退耕还林。甘泉县通过治沟造地等措施,在原有川地的基础上建设了1亩高标准农田。这不仅让退耕农民人均达到了2.5亩的基本口粮田,而且建设了生产道路、灌溉系统等农业基础设施。

甘泉县下寺湾镇龙咀沟村村民常红梅

感觉挺好的,比传统的模式感觉无论是产量上还是什么都提高了,最好的时候一天卖四五百块。现在没有全熟都是半熟,一天能卖个两三百块,对这个收入还挺满意的。

安塞区沿河湾镇刘党村村民张金龙

自0年以后,我们村里就把这里全部种成苹果树了,现在老园幼园基本都在盛果期。平均大概能收入五六万,比种地肯定强很多。

与甘泉县龙咀沟村不同的是,宝塔区佛道坪、冯庄,吴起县金佛坪,安塞区南沟村等一些村庄却打起了生态牌。通过土地流转,这些村子都发展起了生态农业观光园和旅游度假相结合的第三产业,生态效益正在逐步转化为促农增收的经济效益。

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村主任张忠

通过生态旅游开发,目前我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人均收入比十几年前翻了几番,现在人均年收入达到14多元。

从年至今,我市通过治沟造地和基本农田建设,截止到年底,我市共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69万亩。通过普及良种和增产技术,努力提高粮食单产,使退耕还林后的粮食产量连续十多年稳定在70万吨以上。

同时,大力发展苹果、棚栽、畜牧等农业主导产业,苹果总面积达到.05万亩、总产.15万吨;

蔬菜总面积42.17万亩,总产.66万吨;

猪牛羊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06万头和.95万只;

红枣、核桃、花椒三大干果总面积83.44万亩;

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家。

退耕还林使全市28.6万农户,.8万农村人口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了出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退耕前年的元提高到年的元,增加了元。

延安市退耕办主任仝小林

延安的退耕还林的模式,第一就是一套好的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第二就是落实了一套好的措施,把基本农田建设,移民搬迁,能源建设,后续产业开发等等和退耕还林结合起来,解决农民长远的生计问题。第三就是创造了一个好的模式,实行梁峁沟坡统一规划,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给全国退耕还林提供了一个典范和样板。

退耕还林近二十年,延安山川越来越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变革。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劳作方式已成为历史,越来越多的人从以往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了出来,依靠高效、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绿水青山成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我们只有守护好这片珍贵的生态资源,才能造福更多子孙,让这片红色圣地,天常蓝,水常清,人常乐。 

记者:程文军康慧吕睿赵汉杰

编辑:李嘉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anzx.com/yaxx/2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