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上方"陕北艺术文化"
古崖居发现的遗留文字
窑洞是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人居建筑,然而在甘泉境内洛河两岸的悬崖峭壁上还分布着一种更为奇特的建筑形式—古崖居群,当地人称作“窨子”、“崖窑”,极其罕见,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最大的特点是选择在地势极为险要的悬崖朝壁上,人工开凿洞室。石室大小各异,彼此通连、如现在的单元居室,甚至有十几个石室上下、左右相通的,如同迷宫,颇为壮观。石室内有穿廊,遮檐、天井、地井等结构和门、窗、炕、灶等生活设施。
古崖居外景
甘泉境内的古崖居有几十处之多,仅规模较大的崖居群就有10余处。,这些古崖居群的开凿年代、性质及用途,目前说法不一。据当地学者考证,甘泉所处的洛河上中游地区自古战事、兵祸频发,从崖居所处的位置极其险要和易守难攻的特点判断,其用途和性质应与这些战事有关。根据洛河两岸已发现的众多宋金时期开凿的石窟寺和个别崖居内发现的金代题记分析,这批崖居的开凿年代主要集中在宋金时期,并一直延续到明清。
悬崖峭壁上的崖居
到目前为止,甘泉境内仍有许多崖居还没有人进入过,室内情况至今无人知晓,有待考古探险爱好者去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风烟千古事,洞窟一时谜。欲解其中意,探幽古崖居。
内景
雨岔古崖居群
雨岔古崖居群位于下寺湾镇雨岔沟南河村西的一座山崖上,距县城56公里。遗址对面就是高原奇观山体石峡,附近有野生牡丹群和悬崖佛殿式墓葬。从远处看,崖居群只有一个入口,进入窟内可见整个崖居群是由18个石窟组成的三层结构、大窟套小窟的连环布局,石窟之间以暗道和天井相连。石窟中,最小的面积有20多平方米,最大的有近40平方米。整个石窟内共可容纳三四百人,十分奇特,异常壮观。
内景生活设置(起居所)
石门崖居群
石门崖居群又名马超洞,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石门村洛河北岸的悬崖上,与对岸的青州城隔河相望。洞高城低,居高临下。相传为三国名将马超屯所修,但从洞外“金代皇统四年题”可知,此崖居为金代开凿。马超洞有8室,分上下3层,设指挥、观察、屯粮、射击洞。指挥洞一明两暗为套间,深13.4米,宽1.1米,高2.9米;挎间深15米,宽9米,高2.9米。观察洞置观察孔14个,直径1.2米,上层为圆形洞,直径1.5米,叫上天井;下层也为直径1.5米的原型洞,两洞间有直径1.2米的通道。屯粮洞有石雕锅窝,地面完整,保留着石雕的囤粮、储水的器具。射击洞深14米,宽21米,高2.9米,右壁凿有形状一直的若干小孔,用来挂兵器,面对青州城有28个射击孔,有“凿洞用盐十一石,用洞料八斗”的石刻文字。
入口上
入口下
隔室
胡家湾崖居群
胡家湾崖居群位于桥镇乡胡家湾村东的悬崖峭壁上,距县城45公里。崖居群南临洛河,距地面约40多米,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区部分由20多个石室组成一个整体,分上下3层,布局严谨,石室间有暗道和天井相连。西区部分由一排相互通串的8个石室组成。一些石室内凿有炕、灶和水槽等。
入口步道
耳室
内部很宽敞
储水池
闫家湾崖居群
闫家湾崖居群位于桥镇乡闫家湾村东紧临洛河的悬崖峭壁上,距县城约48公里。崖居为上下三层,布局规整,因一直无人进入,内部情况不明。
室室相通
另一入口
房间相通
香林寺山崖居群
香林寺上崖居群位于下寺湾香林寺山西侧的悬崖峭壁上,西临洛河,距县城约38公里。崖居遍布悬崖,有70余窟组成,窟窟相连,洞洞想通,蔚为壮观。早年传有一转兵洞自金牛石券与田家沟相通,深达十余华里。40多年前有乡民曾进入试探,但深不可测。现洞口在何处,已难觅踪迹。
离地面最近的外景很壮观
多年前探访者和中央电视台记者攀爬进入过
设计很巧妙
文章来源:甘泉热点
图片来源:铁血社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