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幼怀揣摄影梦想,一架相机、一辆自行车就是这样简单的装备,他却多年如一日的跑遍县城各个角落进行各种影像捕捉,这一拍就是三十余年,他还用敏锐的眼光,多年来在同一个机位拍摄着这座小城的变迁。他感动的不仅仅是我,而是在这座山城中生活了祖祖辈辈的父老乡亲,他就是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赵洁他出生于年,是宜川县农机中心工程师,现为中国风景摄影网摄影记者、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陕西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延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记者、宜川县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初识赵洁是在年”春华秋实”合唱团的排练中,在我的印象当中这是一个中等个子的中年男人,陕北民歌唱得很好,戴副眼镜,嘴角总是充满了对生活的笑意,记得每次排练完后,他都会拿起相机给我们一群爱臭美的丫头拍照,再后来每天在北关的大街上,都能碰见他骑着一辆自行车脖子上挂着一个照相机,后来慢慢的越发熟悉了,我亲切的称他为赵叔。
聊天中赵叔告诉我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是他大哥参军时的全家合影,那是年,童年的他面对着木匣相机,他觉得像手电筒一样,胆怯的走进了第一张全家福的相片当中。
那时他父亲在政府工作,他在父亲的办公室看到一本发黄的《宜川县志》,里面有一张模糊不清的宜川县城照片,从那时起就渐渐的蒙发了他的摄影梦想。初中毕业后父亲的单位有一台牡丹牌双镜头相机,当时虽然不懂摄影技术,只好向照相馆卖胶卷的照相师傅请教了使用相机的简单知识,就将戴有皮套的相机挂在脖子上给家人、同学、朋友拍照片,并且在年上到虎头山拍了他的第一张宜川县全景照片。从此,小时候的摄影梦与现实交织,一发不可收拾的走上摄影之路,伴随着他的生活、工作至今。年10月又在同一个位置拍了第二张县城全景。高中毕业后他去了壶口乡政府工作,因为各种原因,五年拍一张宜川县城全景的计划就搁置了。年宜川县城迎来了新生,旧城的改造新城的建设使他又拿起了相机记录宜川县城的发展与变迁,从一本本黑白照片相册到现在的彩色数码相机的记录。
摄影家或者其他什么家也好,不是他的梦想。他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个人的一生一世,应该是为生我生养他的这片土地奉献过什么?数年如一日,我记录古丹州的梦想得到全面实现”。
年12月首次举办了个人《改革开放三十年看宜川发展》的摄影展。作品在《延安日报》、《宜川人物》、《飞瀑》、《宜川通讯》、《创园》、《美丽宜川》、宜川党史、年鉴等书刊画册刊登。作品《巍巍蟒头山》在延安市摄影家画廊展出,被编入新华社编辑的大型画册《美丽延安》。作品《金浪滔天》、《瑞雪鸿声》在“晶莹壶口映春色”摄影大赛中获优秀奖。作品《春雷》、《飞流泻玉》在“冰瀑玉壶”摄影大赛中获优秀奖。《龙锁玉壶》、《九转一壶收》、《瑞雪吉祥》、《秋染从林》、《冰雕玉砌》参展。
“中国梦-宜川梦-我的摄影梦”在电视台播出,宜川电视台《和你在一起》栏目第一期进行了个人专访。80多幅作品在宜川县文化馆“丹州记忆”摄影画廊展出,《丹州记忆》被宜川县文体广电局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出版。年2月作品《年味》组照在延安市首届“欢欢喜喜过大年”摄影大赛“生活社会类”荣获二等奖。
在“魅力年俗-国色天香”摄影大赛中,作品组照《国色》、《天香》分别荣获花卉类优秀奖,作品《描绘未来》、《闹春》分别荣获年俗类优秀奖。在“美丽宜川-情满丹州”摄影大赛中,作品《水波文》荣获自然风光类二等奖,作品《比翼双飞》荣获自然风光类三等奖,作品《梦》荣获民俗类三等奖。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摄影展中作品《团结抗战》荣获一等奖。
(图为虎头山拍摄县城全景的地点笔者和主人公赵洁的合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