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革命圣地延安,可以说我向往许久了。说起陕北,必然提及延安。近些年来,不是坐火车,就是坐大巴车,也曾四次路过延安,每次都是眼巴巴地远眺延安,就是不能身在延安城中。就在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77周年之际,我随陕西省企业秦腔文化促进会一行来到了延安,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两天时间。期间,延安文化艺术中心广场的早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深切体会到了老区人火热的情怀和陕北秧歌的魅力。
一般人都知道,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是红色旅游的首选,我心中也是这样想的,只是我们一行首先来的的地方是延安文化艺术中心,而不是宝塔山。虽然我们也知道,宝塔山离文化艺术中心并不远,可就是错过了去宝塔山留影的机会。不过,让我想不到的是,延安文化艺术中心广场早上人们的集体、个人活动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延安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在我看来,延安文化艺术中心应该是延安人文化活动的中心。走进一看,的确是这样的,难怪有人说延安文化艺术中心就跟西安的书院门一样,书画在这里自然是主角了。延安文化艺术中心剧场也这里的标志性建筑,那里面承接着很多活动,像文艺演出、大型文化活动、会议的召开等。说来真的很巧,就在24日早上,很多小朋友就来这里为六一儿童节彩排节目了。
这次来延安,除了应办的事和参与的工作之外,我也是有些闲暇时间的。在西安,虽然早上晨练的人也很多。很多,可能是我看得习惯了,也就不感到那么新鲜和有特色了。有意思的是,我倒是对延安早晨的活动充满了好奇和好感,尤其这里的扭秧歌是最能吸引我。延安文化艺术中心广场就是群众性活动的地方,我是亲眼看到这里的夜景和白天广场晨练的人们的。这座广场建设的特别的优美,绿化面积大,广场设计、布局很是合理,是群众性活动的理想场地。在这座广场里,现代化的大型舞台也是特能吸引人的地方,听说延安是很多的户外演出都在这里举行或者上演着。这个广场,晨练的人们更多,我也掺和了进来。你还别说,我早上六点刚过就来到了这座广场,熟悉的旋律萦绕着,成百人在舞蹈着,轻盈的步伐,矫健的身子、随着音乐声舞动和变化着,她们显然已步入了角色。不论是年轻的女子,还是中年、年老的妇女,她们显然是一个活动的团队,一看都是有着凝聚力和共同爱好的集体。
我要着重说的是,这座广场最耐看的还是陕北秧歌,确实让人震撼。让人激情四射。就在七点前,广场舞快结束的时候,扭秧歌需要的锣鼓和扩音设备就开始布置和安装了。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在舞台栏杆上捆着高音喇叭,一边一个;还有两个人推着一面大鼓向着舞台下走来。不一会儿,秧歌队的准备工作就就绪了,那熟悉而又陌生的陕北大唢呐在老人的口中吹得很是响亮,黄土地悠扬、悲壮的唢呐声又响彻在我的耳边了。随着唢呐和锣鼓等一起演奏着,场上的陕北秧歌已在扭动着,人跟人、人对人、人追人,那有着节奏的鼓点,那熟悉的步子,看得人都醉了。地道的陕北人。扭着地道的陕北秧歌,那种气势。那种步子、那种陕北特有的厚道和淳朴,是其他地方人所不具备的。偌大一座广场,到处是扭秧歌的男女,年轻的、年长的,一个个迈着矫健的步伐,或快忽慢、或跑或站,一会是一排长长的队伍,一会又是散兵在游兮,几百人的自发活动,可以尽情的释放。在我看来,这么多扭秧歌的人中,可以说啥人都有,吸引我眼球的是,一位穿着蓝色西服的中年女子,肩上还背着小包,一看就是一位职业女性,肯定也是在上班之前来扭一阵秧歌。看着那位美丽的女子,看着他扭动的身躯,看着她轻盈的脚步、还有那一头秀发,在人群中就是与众不同。其实在扭秧歌的人群中,可圈可点的人还真不少,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她们扭秧歌不光是一种身体的锻炼,更重要的是扭秧歌早已成为她们心中精神食粮。她们每个人身上都具备着天生扭秧歌的基因,仿佛是天生就带来的一样。看着这地道的陕北秧歌,就是不一样,尤其在延安文化艺术广场,咋能不让人联想和回忆呢,我想着过去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还不是一起和陕延安老乡扭着陕北秧歌,那种画面是在我脑海里扎根的,也是颇让我激动和联想的。
延安文化艺术中心广场的早晨,来这里的人们都是自发的。也是习惯的。看着广场另一边活动的人们,我也是被他们所吸引的。你还别说,那整齐的、上了些年纪的打太极拳的老人,一看就是练家,一看就是经历过岁月洗礼的人,看着他们,也会悟出些人生真谛的。
省秦腔促进会在延安
刘燕团长(左一)和她的伙伴
延安文化艺术中心的早晨是延安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里能看到当今延安人的风貌和变化,也能深切感受到延安人的热情和厚道。能在延安艺术中心广场度过这二个多小时,我确实够幸运的,我觉得这次延安之行确实收获了不少。
白鹿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