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延安简介
延安地点
延安市场
延安要闻
延安发展
延安天气
延安旅游
延安信息

卫星云图看上海70年前,你家是一片农

近日,有网友通过地图网站的时光平移功能,通过上海同一地区40年代、70年代和现在的卫星云图,来展现上海这70年来的巨变。南京西路延安路

上世纪40年代

那时,中苏友好大厦还没兴建,那里还是爱俪园。爱俪园(俗称“哈同花园”),是上海在中华民国时期最大的私家花园,由犹太人富商哈同(年-年)及夫人罗迦陵(年-年)兴建。

上世纪70年代

变化不大,只是爱俪园已经变成了中苏友好大厦。

如今,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苏友好大厦南侧的延安中路变成了高架,中苏友好大厦西侧的石库门,变成了静安嘉里中心,南京西路北侧的洋房和弄堂,变成了上海商城、恒隆广场、中信泰富广场、梅陇镇广场。

打浦桥地区

上世纪40年代

图片上方的小河浜正是发黑发臭的肇嘉浜,而南北流向的日晖港上则停满了密密麻麻的船只

上世纪70年代

图片上方的肇嘉浜早已变成了肇嘉浜路。而南北流向的日晖港,因为上面的船只少了,所以看上去更明显了。日晖港旁边的小路叫日晖东路,对80后、90后来说可能很陌生。上一张图那里还都是的农田,现在早已被棚户占满。

日晖港为肇嘉浜(五十年代已填浜为肇嘉浜路)中段一条入黄浦江的通道。日晖港原长1.83公里,宽20--30米,建有港桥3座,为苏州河港区之一。自平阳路至黄浦江1.36公里的河段为航道,因港狭、水浅、桥低,仅可通航10吨级左右船只,主要担负沿岸工矿企业及环卫部门的水运任务。

日晖港被填平(肇嘉浜路——中山南二路段是90年代填平的,中山南二路以南的一小段则是世博前填平的),原来狭窄的日晖东路变成了宽阔的瑞金南路!棚户区在90年代被全部拆光,变成了商品房小区。

虹桥路番禺路

上世纪40年代

最南边是虹桥路中间这条是番禺路东北角的跑道是交通大学内的,番禺路的两侧,左边是公墓,右边是棚户区。

上世纪70年代

上世纪70年代,交大南面已经遍布棚户区。

如今,公墓以变成番禺绿地,棚户被改造成乐山新村。

闸北东南地区

上世纪40年代

闸北东南部的公共租界地带(浙江北路、七浦路、安庆路一带)。这里并不像其他区域那样受到日军的空袭。依旧是成片的石库门里弄。

上世纪70年代

上世纪70年代,变化不大,这里依旧保留着大量的石库门里弄。

海宁路以南被拆得只剩下一个街坊。海宁路以北浙江北路以东的“安康苑地块”也已完成90%的签约;海宁路以北浙江北路以西的“华兴新城地块”的拆迁也开始启动了。石库门里弄,在这张图里已几乎消失不见。

老北站附近“安康苑地块”的石库门,随着旧改的深入,这些上世纪40年代起就存在的老房子都将彻底消失。

闸北东南地区

上世纪40年代

年的天山路(靠近现在的水城路一带)。还是一片农田,只有最东侧古北路两侧的周家桥“江北窟”,图中画圈处为天原电化厂。

上海天原化工厂建于年,原名天原电化厂,是著名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集资创办。年投产。年改名为上海天原化工厂。为中国氯碱工业的主要厂家之一。

上世纪70年代

天原化工厂的规模已经很大了

当年的天原化工厂早已不见踪影,变成了成片的高档居住小区。

普陀长风地区区

上世纪40年代

普陀的长风地区还是一片农田

上世纪70年代

东侧建成了长风公园其他地方都是厂房林立的长风工业区

厂房已所剩无几,河滨地区建成了狭长的绿化带,长风生态商务区已初具雏形

肇嘉浜路西段

上世纪40年代

这时的肇嘉浜,还是一条河,北面是法租界,南面是一片农田。

肇嘉浜原是上海地区一条东西走向的通航河流,原河道从黄浦江上溯进入大东门,穿越上海县城,出老西门,斜向西南至斜桥,向西经过卢家湾、打浦桥、徐家汇,可以向西通往松江府城。20世纪初,上海县城以东部分填筑成白渡路,城内部分填筑成肇嘉路(今复兴东路一部分)。以后,肇嘉浜已经缩减到打浦桥日晖港以西到徐家汇的河道,作为上海法租界和华界的分界线,路北有法租界修筑的徐家汇路,路南是中国政府修筑的斜徐路,均从斜桥直抵徐家汇。浜边形成棚户区。

上世纪70年代

农田已不见。肇嘉浜变成了肇嘉浜路。

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开始治理肇嘉浜。经过3年治理,肇嘉浜全线填平,两侧的徐家汇路和斜徐路合并,成为上海市南部地区东西向交通大动脉,原河边居民户迁入漕溪新村。

棚户变成了高楼。衡山路旁的大中华橡胶厂变成了徐家汇绿地。

新客站不夜城地区

上世纪40年代

那时的新客站南广场不夜城地区,由于之前遭到日军轰炸破坏,基本还是一片空地,只有寥寥几片棚户。

上世纪70年代

这个时候,棚户区几乎占满了每一寸土地,而图片右上角那块最老的棚户区——蕃瓜弄,已被改造成工人新村小区。

蕃瓜弄小区,相传一位居民在此收获了一个特大的蕃瓜,人称蕃瓜龙。这块地方也就依其谐音,命名为“蕃瓜弄”。解放前,这里的居民居住生活条件极差。由于居住人口多,粪便、垃圾的出路成了大问题,没有多久,棚户的门前屋后垃圾都堆成了山,水塘变成臭水坑,夏天蚊蝇密度之高令人咋舌。

年,政府出资万元,将这里改建成全市第一个五层楼房的工人新村。新村有楼房57幢,居民余人,并沿用“蕃瓜弄”作为新村名称。

蕃瓜弄早已完成了平改坡(年左右,上海第一批),共和新路早已延伸到天目路以南,与苏州河对岸的成都北路相连,而且在年就已建成高架。当年遍布整个地图的棚户区,现在几乎已经找不到了。

万体馆地区

上世纪40年代

当年,这里还是一片农田。

上世纪70年代

万体馆已经建造起来了天钥桥路以东也有了一些工人新村住宅。

如今,万体馆的西侧有了内环漕溪路立交,东侧有了98年新建的八万人体育场,北侧更是高楼林立,一片繁华。

徐家汇

上世纪40年代

徐家汇还是一个镇,是上海市区的边缘。南侧是农田,西侧是棚户,只有东侧才是法租界西区的洋房地带。

上世纪70年代

年时,徐家汇早已不是市区的边缘。肇嘉浜路到漕溪北路、华山路这里就没了。虹桥路在上面,交大的南侧。

如今的徐家汇早已大变样。肇嘉浜路向西延伸,开辟了一段新的虹桥路。原来交大南面的那段老虹桥路,改名为广元西路。棚户区自然是全都拆光了,但华山路东侧的一大片石库门也拆了。衡山路和漕溪北路改为地下通行。

恒丰路桥

上世纪40年代

恒丰路桥在当时还完全不见踪影,苏州河还向东开辟了两条人工河道,便于麦根路货运站(现新客站)的货物由苏州河水路进行运输。

上世纪70年代

年,棚户更加密集了,已经完全看不到任何农田。

如今,货运站变成了上海火车站(新客站),原先的两条人工河道早已不见。沪宁铁路上面建起了恒丰路桥,铁路北侧大片的棚户已基本拆除,铁路南侧建起了中远两湾城。

康健与漕河泾

上世纪40年代

那时的西南郊区的漕河泾,了漕河泾老镇外,其他地方都是弄堂。老镇北面的监狱旧址颇为壮观,冠生园食品厂位于漕河泾老镇的南面,而那时的桂林公园,还是上海滩大亨黄金荣的寓所。

上世纪70年代

这个时期,这一带不再是纯粹的田园风光,开始有了更多的学校和工厂,图片最西侧,如今的漕宝路虹漕路一带,多了两个煤气包。桂林公园不远处,多了一小片康健园。冶金学校和化工学校,就是现在漕宝路两侧的应用技术学院。其南部没有标注文字的那片校园,就是现在桂林路两侧的上师大。漕河泾老镇的东部,医院。

如今漕河泾地区已经完全融入城市版图之中。康健园比年时扩大了数倍。原来的整个漕河泾老镇,变成了漕河景苑小区,漕宝路沿线的几处城中村,如今都已经被拆平了。

编辑:唐昱霄

来源:百度贴吧《上海怀旧》、看懂上海(id:kankanews_sh)

长按







































北京白癜风哪个最好
治疗白癜风出名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anzx.com/yaxx/17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