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安民间小吃:洋芋沫沫(黑楞楞)
由土豆做成沫状,去除淀粉,然后做成圆球状,放入锅内蒸熟,陪上调料便可食用。虽然去处了淀粉在营养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丝毫不能影响其令人难忘的味道。
2.延安民间小吃:抿节(延安老陕北抿节正宗)
.
老陕北抿节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节音儿化,所以也写作“抿尖”。抿节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特制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成一寸来长的小节,呈扭曲状。食时,将抿节下锅煮熟,浇以素汤,汤内有豆腐丁、土豆丁、豆角丁等,并佐以韭黄、芝麻、辣酱、香菜等,其味清淡可口,带一股豆香味,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此乃陕北面食中的佼佼者,食者必点之品种.推荐:(老陕北抿节最正宗)吃货 “红烧肘子带把把,香透肠子谁不夸。”两句民谣,道出了延安红烧带把猪肘子的奇异所在,一个“透”字,便令人满口生津,稍加联想,自然垂涎欲滴。
红烧带把肘子的制作程序并不复杂,但要掌握其中的诀窍并非易事。要做得地道、正宗,必须经过师傅的指点和长时间的临案操作,方能把握关键环节,掌握要领。其理论程序是:将猪肘子带把(带骨),去毛眼,刮洗干净,放人加有食盐、大茴、花椒、姜片、草果(丁香或琵琶)等佐料的汤锅,煮至八成熟捞出,晾干水分,用蜂蜜遍抹,人油锅炸至起泡为止,再放入原汤中煮至皮软取出备用。食用时用象眼(纵横)刀法将肘肉赘切成菱形块状(切到骨头为适),将葱节、蒜瓣、姜片、全椒放入盘底或肘子上,撒少许精盐、味精、酱油,人笼蒸50分钟后取出去汤,以木耳、西红柿、玉兰片烧羹汤,勾芡汁后浇肘子上便成。其形状完美,色红味正,肥而不腻。
当你来到延安,作客驻留,东道主不以带把烧肘子相待,则自以为小气。反之,你来往于延安,而不品尝风靡陕北的烧肘子,可以说你白来延安,实为一件憾事。
16.延安民间小吃:黄馍馍(安塞的出名)
用硬糜子去壳,加入浸泡、沥水、磨粉、过箩,四分之一面粉用开水烫成糊放在锅中蒸熟,将蒸熟的面糊和剩余的面粉和成面团,放入盆中发酵,发酵好后加适量碱水,取一小块面团(和蒸馍般大小),用两手掌挤压成饼状,包入备好的豆沙馅,放在笼上蒸熟取出即可食用。色泽金黄、细腻软甜,味道盛佳。
17.延安民间小吃:摊黄(延川黄河畔的又甜又软)
摊黄由米面或玉米面发酵,制成糊状,用专门的螯子慢火烙成,这螯子底是凸起的。舀一勺面糊,顺凸顶倒下,流到边楞挡住,自然成为圆形,然后盖上盖烙,听的盖上水蒸汽滴下来响三声,就说明熟了,铲在盘中,状如满月,底焦面黄,边厚中薄,香气扑鼻,尝一块,略酸带甜。
陕北好像有句话叫:四月八不吃摊黄不的发,吃了摊黄就倒塌。(这里的时间是农历)“摊黄”可能就是陕北的风俗清明吃“摊黄”可能就是陕北的风俗。加工原料是大米或小米磨成面粉然后用水和成糊状,在一个铁制的中间凸起的圆形容器(当地叫“鏊子”)里煎成饼状,叫做“黄”。我想可能因为当地盛产小米,小米是主要原料,所以叫“黄”。后来人们爱吃大米加工的,但并没有叫“白”,依旧叫“黄”。不过大米的口感细腻、小米的口感香甜,各领风骚,各得所爱!
18.延安民间小吃:油胡兰(延川叫法)
油馍馍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黄米磨面、细箩,用软米熬成滚米汤烫面,置热炕发酵。面发后,摊制成一个个中间有孔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红褐色即可。
1.陕北的一种风味小吃。饼状,中间有小孔,较小。由土豆、白面、荞面、糖等杂粮和在一起炸制而成。味道甘甜、可口。
2.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在延安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黄米磨面、细箩,用软米熬成滚米汤烫面,置热炕发酵。面发后,摊制成一个个中间有孔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红褐色即可。油馍馍一般常见于逢年过节或款待亲朋好友时,特别是婚庆筵席中。食用时佐以粉汤,味道盛佳。油馍馍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
19.延安民间小吃:饽馉
饽(bō)馉(gǔ)为“下里巴人”食品,俗名拨疙瘩,又称面鱼儿,出在延安东部黄河沿岸一带。六升小麦,四升豇豆(若无豇豆豌豆条小豆亦可凑数),置于笸篮,边沥水,边搅拌,以稍有潮湿感为宜。次日,将毛驴套于石磨,磨之,过细箩,循环往复,三四遍即得饽馉之食材,豆子面。面七成,5%的盐水三成,搅拌,以呈黏糊状插筷子不倒为宜。然后,一手操菜刀,一手执竹筷,刀面置和就的黏面坯,抹平,以竹筷将其一丝丝一缕缕拨入沸水中。俄顷,饽馉浮上水面,大者似幼虾,若小金鱼,小者如蝌蚪,游游荡荡,欢蹦乱跳;煮,二分钟,待锅冒花,饽馉泛金黄色,溢五谷香,以笊篱捞入碗中,即OK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