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延安简介
延安地点
延安市场
延安要闻
延安发展
延安天气
延安旅游
延安信息

徐青子长行

来源:微副刊

作者:徐青

《中国文化记者子长采风作品展》

子长行

徐青(枣阳市文联副主席)

一脚踏上子长的土地,我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

子长县城所在地瓦窑堡,因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瓦窑堡会议”在这里召开而名扬天下。在纪念建党95周年前夕和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时候,参加中国文化记者子长行采风活动来到这里后才知,这里还是安定古城、钟山石窟所在地,还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也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地方。

好大好甜一颗枣

子长的大枣又大又甜,你不亲眼看亲口尝,或许你很难相信。西去陕北子长,由于火车晚点,到子长县金泰大酒店住下时已是晚上十点。接待的朋友特意在房间里准备了两盘水果,一盘是本地的苹果,一盘是本地的大枣。

大枣在中国不是稀罕物,很多省份很多地方都有,有名气的河南新郑大枣、新疆阿克苏大枣、河北沧州大枣我都吃过,但子长有这么大个头的大枣,我感到十分意外。个头的确不小,味道怎么样呢?我随手拿起一个,轻轻地咬了一口慢慢嚼品,完全出乎意料,没想到子长的大枣竟然这么甜。

像蜜一样甘甜的子长大枣,略带一点浅浅的酸味,这使它的甜味更加纯正,吃起来肉坨坨的满口生津,感觉滋润心肺还有些提神。我曾认真地边吃边品边观察过子长的大枣。子长大枣皮薄肉厚,果大核小,质脆丝长,甘美醇香,色泽紫红。把子长大枣放在水壶煮,在烧到沸点的水中煮多滚,枣皮居然不裂。

出差离开宾馆时,我养成了回头看的习惯。这次回头看,自己的东西倒是没有落下,可看到盘里还剩一个大枣。我想,我关门走后清理房间的服务员,会怎样处理这个大枣呢?她会不会像我们一样喜欢这个大枣呢?她会不会把这个大枣当成客人吃剩下的东西像垃圾一样处理掉呢?想到此,早餐虽然吃的很好,我还是把这个大枣吃掉了。

大枣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据新郑县志和很多史料记载,枣树是原产中国的传统名优特产树种。就考古学家从新郑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枣核化石,证明枣在中国已有年历史。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红枣发酵酿造红酒,红枣的营养保健作用,在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发现并利用。《诗经》已有“八月剥枣”的记载了。《礼记》上记载有,“枣栗恬饴蜜以甘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用于治疗脾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亏虚等疾病。”百度网说,“常食大枣,可治疗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劳伤咳嗽、贫血消瘦,养肝防癌功能尤为突出。”所以新郑民间有,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之说。子长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有,一天吃仨枣,终身都不老。

史料记载和网上传播的有关中国大枣的悠久历史,在子长县民间的传说中也得到印证。采风的最后一天上午,在子长县的路家寺村,讲解员苗向婷就带我们参观了一棵千年古枣树,并告诉我们这样的千年古树在子长并非个别。比如,在路家寺村这样的千年古枣树就有两棵。她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向我们介绍了这个古树的来龙去脉,以及专家学者是怎样认定古树的历史在千年以上的。

讲解员小苗还给我们讲了一个与这棵枣树相关的生动故事。说是在明朝初年村里有一赵姓人家,三代单传,到了第三代,媳妇娶进家门三年了却不见怀孕,公公婆婆急的坐卧不宁,在采取了很多方法无效后,尝试着让媳妇吃树上的大枣。结果,媳妇不仅怀孕了,十个月后还生了一双龙凤胎。这件事很快在民间传开,从那时开始到现在,当地的村民逢年过节,就有成群结队的人,到这棵大枣树下烧香供奉许愿还愿,给这棵树系红飘带,人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棵树。

民间美好的传说,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无,吃了大枣就怀孕或许是一个巧合,但它反应的正是老百姓的心声,是老百姓的一种愿望。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子长的枣树和大枣,作为一种植物和甘果,在子长县的历史和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传说是真的也好是虚构的也好,当地的乡亲直到今天还在供奉它,满树耀眼的红飘带却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事实。那棵枣树,亭亭玉立,枝繁叶茂,生长地异常茂盛,也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事实。在子长的多个村寨,特别是在千年古镇安定城内,我们看到很多系着红飘带的这样的古树。所以,对这一类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美好传说,我都相信它是真实的,是子长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枣花蜜是中国第一蜜早已成定论,那么大枣是中国第一果自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子长有这么好的大枣应该让天下人知道,我在这次来子长之前,却不知道子长大枣也没听说过子长大枣,采风团的很多老师也是这次到子长来后才听说了解知道子长大枣的。我承认我的孤陋寡闻,但我们过去对子长大枣的宣传力度是不是也欠点火候。就以笔者定居的文化古城襄阳为例,有新郑大枣,有新疆大枣,却一直没见到子长大枣。离开子长我开始留意子长大枣,在延安见到了,在西安也见到了,可在宝鸡却没见到,在其他省会和一些有名气的城市也没见到。

子长大枣像天生丽质却养在深闺少为人知的美女,自从领略过它的美味,我便一直想着,如果给它起个名字,该叫个什么。干脆就叫“子长大枣”,鲜明直接,也能让人们一起了解一下子长这个好地方。因为子长除了有大枣,还有又大又甜又好看的苹果,还有吃一次就终身难忘的子长凉粉、煎饼、漏鱼……

老区处处有歌舞

在子长采风的那三天,是六月的中下旬,天气已十分炎热。但来到陕北走进子长县,我却有一种金风扑面的感觉。尽管有时汗流浃背,心里却是十分地凉爽。

这里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以及群众文化,交织在一起产生出来的积极效应,老区人民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不仅可以感染你陶醉你,还会使你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根据我们在子长看到的听到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这样说:“子长县的红色文化富有影响力,民族文化别具一格,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扎根群众。”

毛主席在瓦窑堡的两个故居,两地之间的距离也就是米,在这里我看到有人在说书。从毛主席的第二个故居拐弯出来,是一条两三米宽的巷道,我听到对面院子里有人在唱歌。音量不高,浓郁的地方话虽然不能完全听懂,但那悠扬悦耳的曲调,我可以听出唱的是《想亲亲》。路口站着的一个人,声音比唱《东方红》成名的王向荣还要尖,突然一开口吓我一跳。开始我还以为歌者是一位女性,抬起头才看到原来是一位穿着背心短裤的老大爷。这位老大爷唱歌很认真,他是手拿着歌书在唱,他肩上背了一个绿色的挂包,包里边装的也全是歌书。

街面上围坐有一圈妇女在纳鞋底,我向她们打听唱歌的老人,为什么大白天要站在大街上唱。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他是个人来疯,只要看的人多了就喜欢在自家门口唱,没人的时候就一个人在院里唱。“街头有艺人,隔墙有歌声。”看来,闲暇时唱歌,甚至走路和干活的时候也唱歌,已经是子长人的一种生活常态。这不,我刚走去不远,就听纳鞋底的大嫂们,开口唱起了《兰花花》……

这天下午,我们在将军纪念园里听到的陕北说书《刮大风》,在龙虎山瑶池阁看到的陕北道情《王老婆迎亲》,在另一处地方听到的《子长颂》等多首现代歌曲连唱,还有晚上在红都广场看到的以子长唢呐为主要演奏器乐的一台文艺晚会,场场都是美轮美奂,精彩纷呈。

陕北说书,是说唱结合,以唱为主。起源于隋唐,兴盛于北宋。在陕北,有一个说书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就是陕北说书的代表人物贺四,贺四出生在子长县的一个人称“道情窝子”的村庄,名叫贺连善,因他在家中排行弟四,所以大家都叫他贺四。

贺四的表演,在赢得阵阵掌声的同时,多次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我仔细观察,他一举手一投足,浑身上下都是戏。当冬天的大风刮起时,他通过面部表情和从口里不断变化发出的音响,把大风怪叫时的各种声音,男女老少在大风来袭时的各种表现,表演的惟妙惟肖,把现场的观众都带到了剧情里。在山上的一片空地里,大家专心致志,跟着音乐静心倾听。虽然只是他一个人表演,伴奏也只两人,场上却是高潮迭起,掌声不断。

这天晚上,从红都广场看完唢呐专场演奏音乐会,我们都被子长的唢呐震住了。子长唢呐的传承人焦养亮,在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大赛中获得山花奖,在全国首届民间吹歌艺术节中获全国吹歌大王奖。以焦养亮为代表的子长民间唢呐艺人,阵容强大实力雄厚,不是亲眼看怎么会相信?仅凭唢呐也能举办一场十分圆满的音乐专场。子长的唢呐,已经从偏僻的陕北高原,走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了子长县、成了陕北延安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9年,子长唢呐应邀赴英国参加了第60界爱丁堡军乐节的演出;年,子长唢呐又远赴俄罗斯参加军乐节表演;年,子长唢呐登上了国家大剧院舞台。

从陕北回到家的当天晚上,我们一周前在子长看到的陕北说书“刮大风”,子长唢呐伴奏的“抢花路”,这些子长人表演流行在陕北的传统节目。随着子长的煎饼妹张瑜,又走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

在子长还流行有这样一句话:“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采风的第三天下午,在涧峪岔镇重耳公园,采访一结束,当地村民早已准备好的秧歌舞开始了。过去从电影电视中,曾多次看到过跳秧歌舞的画面,从电影电视中看到的,和置身在现场看到的那完全不是一回事。陕北大秧歌,一二十个人可以跳,四五十个人可以跳,上百人也可以跳,如果场地允许几百人也可同时跳。陕北大秧歌,跳到一定的时候是边唱边舞,在鼓乐的指挥下,一个人开始领唱,场内场外无数的人跟着唱。演员和观众,场内和场外,完全融为一体,那场面那场景,看一次你会终身难忘。在歌的海洋和舞的海洋里,你只要置身在现场,你一定会自觉不自觉地跟着舞起来唱起来。现场的情况也正是如此,开始采风团上场跳舞的都是年轻的和爱好跳舞的同志,后来年龄大的和开始忙于摄影的同志,除少数几人外,都上场跳起来唱起来啦。我仔细观察,采风团的朋友们虽然没有老乡们跳的精彩,不会像老乡们那样能摇头晃脑地跳,但一个个也是热情奔放如醉如痴。

上高柏山的山路又高又陡,一个弯接一个弯。乘车上到山顶,原来山上已有很多的人,有一位女歌手正在高坡上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歌声清脆明亮高亢激越,加上欢快热烈奔放激荡的音乐伴奏,不仅一开始就抓住了人们的心,歌声还把人们带到了当年的火热现场。

听说这位女歌手是陕西省十大名歌手之一,她身边有一位佩戴大校军衔的军人在为她录像。我想,这么高军衔级别的军人最起码是省军区的,后来听说是中央电视台的。接下来先在山坡上又在高台上,为大家演唱的是子长本地的另一位著名女歌手张茸茸。直到这时,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第三个上场为大家演唱表演节目的竟然是我。

事情是这样的,在张茸茸演唱的时候,负责主持和客串的子长宣传部的同志,走到我面前问我唱一曲怎么样?其实他们准备的节目很多。可能是为了活跃气氛随便问问,也许还问过别人。正常情况下我绝对不会答应,也不敢也从没有在这样的大场面唱过歌。这些天,一直处于激动中的我居然答应了。《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是我平时爱唱的歌曲之一,但平常多半是周末在歌厅里看着屏幕唱,为数不多的几个观众也都是老熟人。也许是来到了一个艺术之乡,也许是走进了一个歌舞的世界,在这里已经被熏陶和溶化了,我居然在这样一个大舞台上把这首歌完整的标准地唱下来了,随着音乐和歌词还恰到好处的做了一些动作。演唱取得了意外成功,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今生没上过像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大舞台、也没上过像县市这样的小舞台去演唱,我一点不感到遗憾。因为我不是演员,没必要去舞台上演唱。年过半百在歌舞之乡的陕北子长县高柏山的高台上,面向全国众多的编辑记者作家诗人、还有很多的游客和当地的老乡们,放声地高歌一曲,我却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

正是花儿盛开时

上世纪70年代初,仿佛是一夜之间,《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红遍了祖国各地。不仅使许多人对这首歌耳熟能详,也使山丹丹花在无数人心里扎下了根。当时我还是一个在校读书的小学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记住了山丹丹花,记住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

在我的想象中,山丹丹花一定像南方闽赣一带的映山红、像我老家鄂北的三月桃花四月梨花和秋天的菊花一样,盛开时房前屋后漫山遍野到处都是。为了看山丹丹花,来子长的这天早上我起床很早,洗漱完毕我就跑到了大街上,来到了宾馆旁边的秀延河畔,可我却并没有看到山丹丹花。头一天采风,乘车跑了很多地方,却还是没看到山丹丹花。

子长县城所在地就是瓦窑堡镇,县城虽然不大却很干净,很多百年以前的古老窑洞院落,由于30年代是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等中国革命领袖的故居,是党和红军领导机关及边区政府的办公地,在中央红军来陕北之前这里就是陕北苏区的所在地,这些窑洞都被作为革命遗址保护下来了。所以,叱咤风云的瓦窑堡,如今依然古色古香,曲径通幽,大街小巷的很多院落里古树参天,历史的辙印清晰可见。陕北高原的所有神秘,或许在这里都可以探寻并找到答案。

可为什么看不到山丹丹花呢?来的路上我就在想,山丹丹花是个什么样子呢?它的颜色肯定是红色的,是大红色还是浅红色?是紫红色还是粉红色呢?山丹丹花是高还是矮?花瓣是胖还是瘦呢?凭它在陕北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可以肯定,花儿盛开时一定是大气磅礴,蔚为壮观。

晚上,采风团安排有活动,听瓦窑堡纪念馆81岁的老馆长王志厚讲故事,通知说的是自愿参加。老馆长讲的故事肯定精彩,可我更关心山丹丹花,我希望这次来子长能亲眼看到山丹丹花,能拍几张山丹丹花的照片带回去。几经打听,晚饭后我和一位朋友一起慕名找到了一位退休的老中医,老中医发挥余热就在我们下榻的宾馆旁药店里上班。当老先生很热情,对我提出的问题一一给予了解答。老中医知识渊博,并且也是一位山丹丹花的崇拜者,说着说着他竟唱了起来:“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你看见哥哥哪达达亲。山丹丹开花呀隔沟沟红,听见声音呀照不见个人。”

原来,山丹丹花是一种既高贵又坚强的花,一般生长在山间高处背风背阳的地方,开花期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九月中旬,临近七月就大面积盛开,盛花期只有20天左右的时间,即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也就是开始开花的头20天,这20天也是山丹丹花最好看的时候。子长县民间流传的民歌很多,在很多歌里或多或少都有山丹丹花的影子,有些歌就是唱山丹丹花的。可以说,这些歌流传了多少年,山丹丹花就盛开了多少年。山丹丹花成了人们赞美勤劳、追求爱情、憧憬美好未来的意象。

早些年由于乱砍乱伐,过度的放牧和垦荒,对山丹丹花摧残很大,在不少地方几近绝迹。退耕还林后,生态坏境得到大大改善,生命力顽强的山丹丹花在子长县的山山洼洼渐渐多了起来。山丹丹花属于草本植物,她的形状多种多样,平时就像那漫山遍野的普通花草一样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一旦绽放便独树一帜。她的主杆是绿颜色的,高度一般在30厘米至60厘米之间,个别的也有长到70甚至80厘米高的。含苞欲放的时候,也有绿叶相扶。她的红特别好看,我感觉是所有的红中最好看的,既像雨后天边的那一抹彩霞,也像夜晚燃烧的那一堆火焰。当她那由绿变红的花瓣变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时候,既可以为山中早行的人作伴,又可以为山中夜行的人壮胆。有山丹丹花相伴,山坳里行走的人就不感到孤单,也不会迷失方向。有山丹丹花的地方,就有歌声就有生气。

多年来,我一直在琢磨,作为植物的花草树木,是不是有灵性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当大红大美勇敢坚强的山丹丹花,和红旗和红军、和伟大领袖毛主席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山丹丹花是不是修成正果了呢?不然她怎么会被陕北人民称为革命花和献给党的花呢?又这么会从高山峻岭中走出来,成片成片的生长在一起供人们参观朝拜呢?

毛主席领导的中央红军到瓦窑堡,子长人民在迎接毛主席和中央红军的时候,也给红遍黄土高原的山丹丹花赋予了新的含义。“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从这时开始,山丹丹花与红旗红军联系起来了,与中国革命联系起来了。因此,一听到这首歌,人们就热血沸腾,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延安、延河、杨家岭、枣园,想起毛主席党中央在陕北领导的中国革命。山丹丹花成了陕北的象征,成了延安的象征。不仅如此,山丹丹花还在每年党的生日来临的前夕开始盛开,在“七一”前后的20余天时间里大面积盛开。这如果不是巧合,正如陕北人民所说,“她天生就是给党献礼的花。”

看山丹丹花开的过程,就是心灵被净化地过程。在我们这个70余人的团体里,有20多岁的小年轻,也有年近70的老大哥老大姐,看到盛开的山丹丹花的那一刻,我看到大家像撞进了菜园子的一群牛犊一样,都奔过去猛吃猛啃起来。有人在拍山丹丹华花时,全神贯注已经达到忘我的境界,屁股撅老高脸贴到了地上自己当时居然不知道。

一下子看到这么多盛开的山丹丹花,居然成片成林,迎风玉立,娇艳欲滴,我仿佛处在梦幻之中。当地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民间流传,能看到山丹丹花的人,今生就是幸福的人。久违了,在这个生态植物园之前,据说很多土生土长的子长人,年过半百了却还没有看到山丹丹花。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在子长县的高柏山上,有这么大一片盛开的山丹丹花呢?

当我决定去找高柏山文化园的负责人李建忠时,原来他就在我身边不远的一堆人群中。年,李建忠在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就在这里建一个专门种植培育山丹丹花的植物园,既是一个山丹丹花的培育繁殖基地,又为游客提供一个观赏的平台。他多方筹集到40万元资金,很快将占地7亩的山丹丹花生态植物园建成。去年六月中下旬,7亩百万株成片的山丹丹花盛开。消息传出,游人如织,让乡亲们在家门口领略和观赏了山丹丹花的美。山丹丹花的魅力,不仅把子长县城,也把延安、西安和全国各地的很多人也吸引来了,有不少是举家开车过来一饱眼福的。

从年6月22日的《延安日报》上,我看到延安市人大已讨论通过,延安市政府将山丹丹花定为延安市的市花。就在我们上山的这天上午,子长县高柏山首届山丹丹节正式开园迎宾,开园当日就迎来了数千名游客。报纸电视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到现场做了采访报道。上午迎来了一批中国作家协会的作家,下午又迎来了一批中国文化记者,这对终于从深山里走出来的山丹丹花,在高柏山连片安家落户并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无疑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年7月9日于襄阳)

情不自禁放声高歌

安定古城留个影(右一为作者)

赡仰子长烈士陵园

难得在农民家里吃派饭

感觉想在思考中国革命的未来

子长留念,不虚此行

?









































北京什么医院白癜风好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anzx.com/yaxx/15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