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地处山东半岛西北部,是连接胶东和内陆腹地之咽喉,自古就有“胶潍走廊”之称。抗日战争期间,党在山东昌邑、潍县、寿光三县北部开辟了东起胶莱河、西至寿光县东北部榆树园子村,主体为昌潍根据地、中心在昌北的“渤海走廊”,架起了胶东根据地、沂蒙根据地和延安往来的“红色生命线”。
“渤海走廊”形成的历史背景
全面抗战开始后,山东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发动武装斗争,加快各根据地建设,在齐鲁大地逐步创建了鲁中、胶东、清河等抗日根据地。在日伪顽的反复“扫荡”“蚕食”下,夹缝中生存的根据地相距较远、联系困难,还没有连成一片并且不巩固,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畅通的交通线,方便在军事上互相援助支持。同时,地处沂蒙山区的鲁中根据地,作为全省军事政治中心却相对封闭、地瘠人贫,位于延安的党中央、边区政府和军队在那个时期经费也异常紧张,而胶东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特别是山东招远是当时全国黄金的主产区,登、莱两州黄金产量更是占全国总产量的89%,胶东地区的财力、物资恰是省委和党中央所急需的战略资源,建立秘密输送渠道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尽快打通“渤海走廊”,畅通胶东与鲁中、清河之间的联系。此后,在清河、胶东区委和山东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