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延安简介
延安地点
延安市场
延安要闻
延安发展
延安天气
延安旅游
延安信息

明朝的灭亡萨尔浒大战藤枝投稿

投稿/林耀天

···

努尔哈赤趁明军在朝鲜抗倭之际,不失时机的消灭女真各部,统一了女真。尔后建国称汗,定都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明万历四十六年(年)4月13日,努尔哈赤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的七大恨的讨明檄文。明万历四十七年(年)三月,明廷征集十四万军队讨伐努尔哈赤。统帅为辽东经略杨镐,兵分四路,部署如下:

东路军3万人,由山海关总兵杜松指挥,从沈阳经抚顺,自西向东进攻赫图阿拉。

西路军2万人,其中有一半是朝鲜军,由总兵刘綎指挥,从宽甸北上抄袭赫图阿拉。

北路军1.5万人,由开原总兵马林率领,从开原经铁岭,南下攻打赫图阿拉。

南路军2.5万人,由李如柏率领,经清河堡,由南往北攻击赫图阿拉。杨镐坐镇沈阳,掌握数万兵力做策应。

另外,总兵官秉忠率兵一部驻辽阳为机动部队,总兵李光荣率兵一部驻广宁,保障后方交通。

仔细看下当年的作战示意图,并比对今天辽宁的卫星地图,你会发觉当年明军的进军路线与今天的高速、国道路线基本吻合。

杨镐,商丘人,万历八年进士。这哥们主要坐镇辽东,他前期与蒙古人作战,战绩不错,后期主要与女真人和倭寇作战,胜败参半。我想说的有两点:一是这个人是个书生,二是这个人对女真人还是了解的。杜松,昆山人,明大将杜桐的弟弟,镇守西北,在延安宁夏等地战功累累,被蒙古人称作杜太师。

刘綎,江西南昌人,嘉靖年间大将军都督刘显之子,万历年间武状元,平缅寇,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在明军中以骁勇善战闻名,人称刘大刀(他的兵器是一百二斤重的大铁刀)。这是个战功赫赫的官二代。

马林,河北蔚州人,明朝名将马芳次子,“雅好文学,能诗,工书,交游多名士”。

李如柏,名将李成梁之子,官拜辽东总兵。努尔哈赤年轻的时候就在他家打工。而且他和努尔哈赤有亲戚关系。

这四个总兵都是关系户,骄兵悍将。这就可伶了杨镐,让一个二品文官领四个一品武将,个中滋味可想而知。当然,在这私人中最不服他管的是刘綎。所以也就不足为奇了,他本人虽然在四人中最骁勇善战,但是带的明军最少,而且一半是朝鲜军,朝鲜军当时战斗力很差了。当然,刘总兵对此心里有数的。从宽甸出发的时候,他和朝鲜军元帅姜弘立有这样一段对话:朝鲜元帅姜弘立曾问刘綎:“然则东路兵甚孤,老爷(即老刘)何不请兵?”刘綎回答:“杨爷(杨镐)与俺自不相好,必要致死。俺亦受国厚恩,以死自许,而二子时未食禄,故留置宽奠矣。”姜又问:“进兵何速也?”刘綎回答:“兵家胜筹,惟在得天时、得地利、顺人心而已。天气尚寒,不可谓得天时也,道路泥泞,不可谓得地利也,俺不得主柄,奈何?”

历史上说杨镐出兵的情况早被努尔哈赤知道,我大胆的猜测其实应该是杨镐有意以刘綎为诱饵,引努尔哈赤去与他死磕,然后让各路军乘机围攻赫图阿拉的。只不过狡猾的努尔哈赤没有上他的蛋,而是以五百骑兵拖住刘綎,为伏击冒进的杜松,击溃怯敌的马林争取时间。

那么这个时候努尔哈赤有多少人呢?六万,这个我前面介绍八旗的时候已经说了。是而且大部分是骑兵,机动性比以步兵为主的明军强。他的战略很简单,一句话“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这样兵力对比就明显了,总数上说,明军是14万对六万,实际上在战场上是9万对六万,而且这9万人又不像后来洪承畴的大军那样在一个战壕里对敌。所以真正的兵力对比是,3万对六万,1.5万对六万,2万对六万。这就是努尔哈赤与杜松、马林、刘綎的大战。再加上努尔哈赤是主场作战,熟悉地理,骑兵机动力强,而明军是各自为战。最后,后金兵先伏杀了杜松,击溃了马林,射死了刘綎,吓跑了李如柏。而这一切,努尔哈赤只用了五天时间。

经过大致如下:努尔哈赤获悉明军各路进军情况后,决定先集中全力对付杜松。探子来报说刘綎向赫图阿拉逼近。努尔哈赤派了五百骑兵去迟滞他。过一会儿探子又来报,说南路发现了李如柏的明军,努尔哈赤很镇静的说:“南路路途遥远,道路崎岖,到这里还有很长时间,不用管他。”对于努尔哈赤的这个判断,我是很佩服的,不管是出于军事判断还是政治考量。因为最后其他三路大军全军覆没,而李如柏军丝毫无恙。

杜松的进军路线大概就是今天沈阳至抚顺的铁路线,因为这一路路况较好,所以杜松进兵速度比其他几路快。年(明万历四十七年)三月初一(阳历大概是四月初的那几天),杜松到达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将主力在此安营扎寨,自己亲率一万多人,攻击吉林崖清军(后金先前就已在此驻军)。努尔哈赤见杜松分兵,于是一面派人增援吉林崖,自己则率领4.5万人直接攻击萨尔浒的明军,此时萨尔浒的明军与女真军兵力对比几乎是1比2。明军是步兵,女真军主要是骑兵。理论上,单个训练有素的骑兵如果处于有利地形,能够对付三到五个步兵。但是明军配备了大炮火铳,兵器显然比女真兵略胜一筹。随后两军交战,应该说打阵地战,明军有大炮火铳,显然不会输给女真兵。阳历四月初的东北,刚摆脱极夜现象,夜长昼短,相持到中午,天色晦暗。明军为了便于发挥大炮的作用,点燃火把照明。这个时候,女真人就以火把为箭靶,万箭齐发。明军死伤甚众。努尔哈赤乘机,攻破萨尔浒明军大营。杜松主力大溃。由上我猜测,当时明军驻扎在萨尔浒的时候,旁边就已经埋伏了许多女真兵了。因为弓箭的有效射程最多两三百米,明军大炮的射程则有一两千米,明军被箭击溃,显然是中了埋伏。由于吉林崖女真人早有防备,杜松率军一时没有攻下来,等努尔哈赤击溃萨尔浒明军回师后,他便腹背受敌,六万八旗兵对付一万明军,结果可想而知。总兵杜松、王宣、赵梦麟等皆阵亡,西路军全军覆没。

杜松覆没,最先得到这个消息是北路马林,他的进军路线和今天从开原到铁岭的高速路线差不多。年(明万历四十七年)三月初一的夜里,马林率军赶到萨尔浒东北,得知杜松战死,不敢前进。遂安营掘壕,分三处防守。我猜测,他还干了另外一件事,派人向女真叶赫部求援。次日早晨,马林拔营南进。马林兵力少,但敢于南进,估计应该是得到叶赫答应出兵消息了。后金兵攻打马林的时候,是陆续分批来打的。开始不过五六千人,马林军还处于优势。所以,马林见敌人兵少,放弃营壕,主动出击。可是战到一半,努尔哈赤率大军赶到,夹击马林,最后马林大败,自己仅以数骑免。前来支援的叶赫兵“闻明军败,大惊而遁”。刘綎的南路军一路遭遇了后金部分骑兵的袭扰,再加上道路崎岖,行动困难,故未能按期进至赫图阿拉。但是一路也斩获了后金的一些老弱残兵和留守妇孺,故士气还算旺盛。开拔的时候,朝鲜元帅见兵力不足两万,而且后续部队还没有完全跟上。就问他为什么不向杨镐申请多调人马。刘綎说:“杨爷与我有隙,想置我于死地,不会给我多拨兵的。只是我两个儿子还未食禄,所以把他们留在后方,万一有变,也可食我俸禄。”从这一点看,可以说刘綎是了解杨镐的,但是他不了解努尔哈赤,也不知道西路、北路已经失利,再加上一路上击溃了后金骑兵,所以对此次征伐还是怀着侥幸心理的。再说努尔哈赤击溃马林后,立即移兵南下,迎击刘军。为全歼刘军,努尔哈赤采取诱其速进,设伏聚歼的打法,事先以主力在阿布达里岗(赫图阿拉南)布置埋伏,另以少数士兵冒充明军,穿着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号,持着杜松令箭,诈称杜松军已迫近赫图阿拉,命令刘綎速进。刘綎开始大怒,说:“杜松是总兵,我也是总兵,他凭什么命令我?再说事前不是以大炮为信号的嘛,怎么没有听见炮声?”后金随即用从杜松那里缴获来的大炮开了两炮。刘綎这下信以为真了,立即下令轻装急进。三月五日,刘綎先头部队进至阿布达里岗时,遭到伏击,刘綎身中数箭,力战而亡。努尔哈赤乘胜击败其后续部队。朝鲜军大部投降,东路军全军覆没。

如果说刘綎糊涂,那么李如柏是清醒的,对努尔哈赤的骑兵也算是了解的。所以南路军进军速度非常缓慢。当刘綎与后金骑兵激战的时候,李如柏手下曾经劝李如柏迅速进军解救东路军。李如柏没有采纳。而杨镐得知杜松马林战败消息后,没有派机动部队增援,而是急令李如柏撤军。这也注定了东路军覆亡的命运。四支大军,仅李如柏一军得脱。

至此萨尔浒大战结束了。纵观萨尔浒大战,表面上是明朝十几万大军清剿后金六万人,实际上是后金六万骑兵围歼明军各股孤军。明军败在分兵,后金则胜在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性和地形优势,利用自己有限兵力分散敌方的兵力,充分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军一部。这种方法是拿破仑常用的,也是毛泽东常用。

后金的将领在庆祝,明朝的将领却很头疼,尤其是吃了败仗的杨镐和没有战死如柏。因为明朝的言官纷纷弹劾他们。最后杨镐下狱被杀,李如柏被迫自尽。可以说,萨尔浒大战是明与后金第一次大会战,此战之后,明军谈奴色变。直到松锦会战,明朝此后二十年,再也没有和后金在关外进行大规模的会战了。接下来,明朝与后金在辽东进入了长期的对峙,小战不断,但是谁也无力彻底击败对方。

精彩回顾

??明朝的灭亡——傲慢与偏见

??明朝的灭亡——公公们的天下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一次
治白癜风有什么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anzx.com/yajj/17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