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文静陈振富
陕北曾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交错地带,从自然物候到人类竞争,一直是不宜生存的苦焦之地。
贫瘠,荒凉。
也许正因为如此,这里衍生出唱不完的信天游,哺育了中国共产党。
当信天游积淀为一种文化,当革命圣地逐渐融入历史的时候,苹果与黄土地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成为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又一次“革命”。
革命,必将改变着!
一
背靠黄河面对着天,
陕北的山来山套着山。
东山上糜子西山上谷,
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
……
西北风用了亿万年光阴,转移囤积了一块被称作“黄土高原”的厚土;天雨又用了亿万年时间,割裂造就了这千沟万壑的层层褶皱。
死死生生,悲悲欢欢,人类在陕北高原这块不平整的土地上,已耕种和行走了许多年。
毛驴的每一次披红挂绿都是向残酷的大自然的一次又一次地无声挑战,窑洞的每一次明灭都在重复着生命的故事。
吃酸白菜,喝小米汤,在无边无尽的黄土地里刨食——陕北人与天斗与地斗与命运斗。
谁曾想过要脱离黄土地,不被这一天类似一天、一代相似一代的习惯推着走?
年,延安洛川县农民李新安千里迢迢从河南灵宝用毛驴驮回多株果树苗栽在自家原本种麦油的土地上。
“苹果在河南能长,能卖钱,在咱这行吗?”
“胡弄哩,苹果能顶饭吃?”
“放着好好的粮食不种,放着好日子不过,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
小村庄引起大轰动。
鄙夷和嘲讽,没让李新安退却,他小心翼翼地栽下树苗,建起陕北第一个苹果园。
从此,苹果与黄土地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是造化?是巧合?一个农民的偶然举动,成就了一个壮举。
年,洛川苹果在全国外销苹果基地鉴评会上以绝对优势超过美国蛇果,让国人扬眉吐气。
苹果在塬边峁梢顽强地生长。春天粉红色的苹果花与桃李争艳;秋天红通通硕果挂满枝头。
联产承包之后,苹果以缓慢的速度向周边延伸,一批万元户相继涌现。
粮食、油菜和烤烟恋恋不舍地退出陕北人祖祖辈辈耕种的生活,果树羞涩地从塬边峁梢向塬心、公路两旁侵入,在随后十几年间占领了延安南部以洛川为中心的广袤大地。
70年光阴流转,黄土高原逆龄而生,少了满眼的黄尘、凛冽的北风以及哀怨的信天游。一路向北,满目苍绿,苹果飘香。
多万亩苹果如同洪水一样漫过延安,原来黄绿相间的乡村水彩画被春华秋实的富贵油画所替代。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每30颗苹果就有1颗来自延安,中国每颗苹果就有8颗来自延安。
延安已成为世界苹果之都。
二
山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
羊羔羔养在家门中;
草棵棵赛过粮苗苗,
苹果带来好光景。
……
“以前几十亩地一年打的粮食刚够吃,现在种粮的地少了,日子反倒好过了。”延安吴起县农民谈到退耕种植苹果时普遍认为。
相比之下,富县羊泉镇早朝塬村村民宋德志的故事似乎更有说服力。
55岁的宋德志清楚地记得,他家的生活发生根本变化是在3年前后,也就是他的8亩苹果树开始挂果的那一年。
在那之前,他住在窑洞里,吃水要赶着毛驴去沟底驮,后半年娃娃开学就挨家挨户借学费。
那时家家条件都不好,几乎都是土窑瓦房。老宋说,村里通往外面要经过一个土桥,一场大雨后十几天都出不去。
“3年果价相比现在不算高,但是钱值钱啊,家里的情况开始好转,到了年,一年就收入24万。”
供出来3个大学生,9年给儿子在延安买了房,年盖起4间新居,年买了越野车,年给儿子结了婚……老宋笑着说,村里都这样,他只是很普通的一家。
老宋的笑容,阐释了延安几十万果农的幸福。
宜川县一个村的24户人家,年苹果产值1万元,户均收入高达50万元。
致富奔小康路上,勤劳、顽强的延安人没有停下脚步。
万亩、万亩、万亩……一次次的扩张,一次次的跨越,一次次的突破,带给延安果农无限的信心和满满的喜悦。
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试种、80年代的发展、90年代的扩张、0年以来的技改优化后,自年,延安实施苹果提质增效和继续北扩,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苹果产业发展之路,苹果已成为延安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年底,延安苹果产值突破百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的一半来自苹果,果农收入的70%以上来自苹果,洛川、富县、黄陵、宜川等县区农民收入90%以上来自苹果,涌现出了一批千万元明星村和百万元明星户。
苹果映红了延安,富了延安人。“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让延安人牵住了精准扶贫的牛鼻子。
摩托车、三轮车、小汽车,一些人还在城里买下了商品房,农忙时在家务果,农闲时享受城里人的生活。
苹果已成为延安一张靓丽的名片。
三
陕北是个好地方,
滔滔延河水流长;
青山环抱革命地,
白云彩霞绕果乡。
……
上帝是公平的,对你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若干年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才得知,这里土质疏松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完全符合世界优质苹果生产七项气象指标。
当延安苹果由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时,人们不仅用欣赏甚至研究的目光打量:这里不知什么叫重金属,什么是雾霾;这里蓝天白云、空气清新;这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这里-20℃以下的严寒毫不留情地杀死各种病虫;这里年均光照小时,昼夜15℃以上的温差使苹果的脸庞漫上一层人见人爱的“中国红”。
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形成;土层深厚利于养分积累;光照充足利于果树生长。
养分多、元素多、养人、美人……人们惊奇这里原来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
延安苹果,总有一种让你将其殷红的色泽和透亮的质感细细品赏一番,然后不舍地咬下去的那种感觉。
入口,先是秋天的微凉和清冽。随之,味蕾触及到微酸突然晕开成愈来愈浓的香甜。再嚼,伴着透彻脆爽的“咔嚓”声,口中的汁愈甘味愈浓,甜味始终被一份若有若无的酸引着,不失甘美,也不会过于浓郁。
只需一口,马上就找到了熟悉的感觉,那种只属于苹果的,格外浓郁的味道。那很多乡愁,那童年的记忆,便会在默默啃苹果的过程中重新复苏,沉淀。熟悉的味道,保存遥远的记忆。
在食品安全成为不可承受之重,有机种植日臻消失的今天,这份属于苹果的,属于土地的,真实的,恰到好处的味道,在延安可以寻到。
无论沿着青兰高速、国道西行,还是从包茂高速、包西铁路、国道北上,一路两行葱绿果树伴你行进。湛蓝的天空,漂浮的云彩,天然的氧吧,让人心旷神怡。绿树掩映白墙红瓦、凉风习习,一派科技与田园结合的高原风光。
致富的路上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受够了穷的延安人致富的心情更迫切。密植、套种、品种杂乱、粗放管理、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卖果掺假……弯路没有少走过。
这个过程是如此地艰难和痛苦。调整土地,品种选择,合理密植;统一标准,大肥大水,节水灌溉,精细修剪,疏花套袋;多施羊粪、猪粪、鸡粪等农家肥,不施化肥,少打农药……直到今天“巧施肥、大改形、强拉枝、无公害”四大技术的成型,试验没有停止过。
农民是最实在的。对于让他们摆脱贫困,且富裕的苹果,恨不得当成自己的孩子,精心呵护。
“我种的苹果摘下来就敢让我娃吃。”洛川县果农党刚良自豪地说,“给果树吃‘套餐’(40斤羊粪、12斤生物有机肥、3斤复合肥),今年吃得更好,是海鲜虾肽素(以虾头为原料)。”
年,洛川县在全国第一个整县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吹响了延安苹果上户口、论个卖、带皮吃的号角。
明媚的午后,富县羊泉镇上良村村民孔广智坐在自家苹果堆前偷着乐。“原来也是辛辛苦苦一季又一季,可往往卖不上价。从年开始,按照县上推广的良好农业规范标准实施,一斤卖到三四块钱,价格翻了一番。”
全国第一个整县通过良好农业规范生产基地认证的富县,建立起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每颗苹果都有一个治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