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摄于柳州。前排左起:周民震、妈妈胡君品、爸爸周公谋、弟弟周民霖;后排左起:三哥周民雷、二哥周民云。
15岁时的周民震在柳州市龙城中学读初二。这时,他正在筹建文学社团奔流社并任社长。
中共地下党员同学,新中国成立后摄于柳州。前排左起:周民震、明乐;后排左起:刘明文,陶渲、周民霖,他们都是龙城中学奔流社社员。
年3月,柳州郊区洛埠乡广西军区补训二十八团调赴朝鲜战场加入志愿军三十八军,这是全团动员大会。周民震代表全体战士呼口号、表决心。
年冬,周民震从柳州游击队回柳州开会时与哥哥周民云(左)、周民雷(右)合影
04:26在广西南宁,88岁的周民霖不仅精神矍铄,还能经常去游泳。和他同城相距半小时车程的哥哥周民震身子骨也依然硬朗。离休前,哥哥周民震曾担任广西文化厅厅长、全国政协委员,弟弟周民霖也曾担任广西总工会主席。
安享晚年的兄弟俩都很满足目前的生活状态,因为,这正是他们年轻时和一大批进步青年所追寻的幸福生活的样子。
两位老人年少时就积极进取,为了跟随共产党的脚步谋求幸福之道,不惜与在国民党担任高官的父亲决裂。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周民震老人家里,跟随两位老人的记忆,一起回顾他们这大半生的峥嵘岁月。
启蒙:红色摇篮孕育进步思想
年考入广西柳州龙城中学时,周民震不满14岁,周民霖才12岁,高小都还未毕业。
这是一所成立于年的私立学校,创始人高天骥的父亲高成忠,是当年响当当的桂系军官。
辗转香港、上海等地求学的高天骥毕业回到柳州,看到当地教育事业奄奄一息,“中华民族子孙后代不能没有文化,官家不办,老百姓办!”高天骥拒绝了父亲想让他当官从政的建议,选择走“教育救国”的艰难道路。
高天骥改革教学,提倡民主办校,允许各种进步思潮的讨论,公开演出抗日话剧《塞上风云》《魔窟》等,同时还支持和资助陶奈夫等三位同学秘密奔赴延安参加革命。高天骥还当选了柳州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理事长。
解放战争时期,高天骥思想更加倾向革命,靠拢共产党,聘任了一大批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担任教师。他公然拒绝国民党和三青团在学校活动。在白色恐怖下,高天骥硬是把龙城中学办成了红色摇篮。
在这里,一大批进步之士带领学生在知识中寻求救国之路。富家子弟周民震和周民霖,也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当时,龙城中学是柳州地下党的重要据点,在龙中教书的地下党员前后有30多人。地下党柳州特支就设在龙中,陈光是书记,梁华新和侯信是委员,他们以龙城中学教师身份为掩护,领导柳州全市的地下党革命斗争。
在龙城中学,周民震和周民霖同班同桌同铺,最早的班主任就是陈光,他经常教导大家要多读书、读活书,“了解中国社会,探索拯救中国社会的方法”。
当时陈光、梁华新、罗杰林、沈章平等教师在课堂上讲巴黎公社起义,十月革命烽火,“二七”大罢工和“上海五卅”惨案的始末……学生们听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14岁的周民震和12岁的周民霖,也有着这个年纪男生惯有的顽皮,爬窗越墙、下塘上树、打斗摔跤、用弹弓打鸟……但考试成绩出色,各科皆优。
后来,陈光离开龙城中学时在周民震的纪念册上写下:“你聪明,你活泼,要好好学习上进,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陈光在周民霖的纪念册上写,“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这几句临别赠言,对周民震、周民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到了初二,周民震、周民霖都忽然像变成了另一个人,窝在教室埋头看书。
当时,学校图书馆趁国共和谈的短暂时间,从香港、上海购买了许名中外著名文学书籍。在这些进步书籍吸取政治和文学营养,周民震、周民霖和一些同学从此在心中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是文学把我迷住了,我像走进了一个新奇的世界。”紧紧抓住周民震那颗动荡之心的,还有他后来的班主任丘行老师。“他常在课外时间给我们朗诵小说,如《第四十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还有中国的抗日故事”。
课余时间,周民震、周民霖和班里几个“书迷”总是暗暗比赛看谁读的课外书多。周民震自己两个学期里读了20多部长篇小说。他俩形容自己“像个贪婪的猴子来到一棵结满鲜桃的树下,吃得双腮鼓起、肚子凸起,手上还抱着一堆”。
行动:创办“奔流社”凝聚革命力量
书看多了,周民震、周民霖的作文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丘行每周都会朗读学生中写得好的作文并加以点评,兄弟俩和几个爱读书的学生,其作文常常被老师点评。
他们发觉,正义、人道、革命的思想情感潜移默化地渗入自己心灵,影响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于是,周民震便与陶溢、李应宏、赖瑞明酝酿成立以研读和宣传革命的进步文学为宗旨的奔流社,丘行鼓励扩大奔流社组织,以爱好文学为口号发展了数十名学生参加。
年10月19日鲁迅1周年忌日那天,奔流社正式成立。
15岁的周民震被选为社长,参加的社员有潘瑞才、叶肇盈、赖瑞明、周民霖、明乐、刘明文、陈盛德、刁蕴冰、陶溢、陶渲、覃裕然、苏鉴、贺致华、陈丽贞等。
这群进步少年聚在一起,写小说、散文、诗歌,出版刊物《奔向太阳》,抨击当局的反动腐败,揭露社会黑暗,向往解放区的新生活,引起全校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