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延安简介
延安地点
延安市场
延安要闻
延安发展
延安天气
延安旅游
延安信息

延安时期对穆青新闻人生的影响中国社会科

人民记者穆青是中国当代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从鲁迅艺术学院的文学青年到清凉山《解放日报》记者,是穆青认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阶段,也是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勿忘人民”新闻工作作风的重要形成时期。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一切为了人民、实事求是的思想,贯穿穆青新闻人生的始终。深入考察并分析穆青在延安时期的学习、生活及新闻实践,不难发现,这一时期不仅是其新闻人生的起点,也是上述影响其一生的新闻思想与作风的重要形成时期,对其新闻人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

穆青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接受的是比较系统的文学教育,他的理想也是做一名作家。毕业之后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他服从组织安排,到延安清凉山解放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因而其新闻专业素养可以说完全是一种“干中学,学中干”的形成模式,这与延安时期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路径是一致的。

实现新闻报道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中心目标,延安时期这样的新闻实践过程,是穆青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践行新闻专业精神的过程。正如穆青在《难忘清凉山岁月》一文中所叙述,在延安《解放日报》当记者不久,对苏联医生阿洛夫讲述苏联人民英勇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报告会的采写报道经历,还有诸如《解放日报》曾经刊登的“鄜县城内家家户户纺纱声”“死人开会”等虚假新闻报道和见闻,才让他开始真正明白文学与新闻、作家与新闻记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明白了新闻必须真实。

穆青回忆延安清凉山的这段经历,他认为这段岁月充满了艰难困苦,也犯过诸多后来看是幼稚可笑的错误,但正是这种严格的专业训练,让他认识到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和党报记者的神圣职责,树立了无产阶级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一唯物主义新闻观,也摆正了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正是这些艰苦的锤炼,奠定了穆青半个多世纪新闻生涯的坚实基础。穆青的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他维护新闻真实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都是在延安时期新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在日后的新闻工作中发展完善的。可以说,后来穆青在新闻事业中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他在延安时期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新闻专业训练。

不懂政治就不懂新闻

延安时期开展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一部分——《解放日报》在内容、版面和宣传政策上做了全新改版,使报纸充分体现党性与群众性,报道国内战争形势、分析党的政策以及边区的生产、生活等。《解放日报》的改版对包括穆青在内的延安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一场深刻而又具体的教育和训练,穆青把在《解放日报》工作的经历称为精神的磨炼。

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也是党领导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党性原则,确保新闻工作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政治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然要求加强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

作为党报记者应时刻紧绷政治这根弦,无论是把握主题还是采访写作,都要从政治的高度来考虑问题,紧密联系政治,报纸的宣传要跟当前的政治联系起来。作为记者更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敏感性。穆青曾认为,“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揭示了一个很简单但却是最重要的经验教训——要坚持真理、宣传真理,就必须把党和国家舆论工具的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党中央手里”。穆青高尚的品格和对党的赤胆忠心使他在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时能够坚持下来,彰显了他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与充分反映人民的要求、呼声统一起来的新闻工作原则。

“勿忘人民”的工作作风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群众性是党的新闻事业最显著的特性之一。这种特性决定了其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而必须依靠全党的力量,依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穆青的新闻群众观和“勿忘人民”的工作作风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毛泽东同志年3月8日给《解放日报》写下了“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这不仅对穆青的新闻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使他觉得他的一生都离不开人民的哺育。他认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功劳在人民群众身上,要“勿忘人民”。

穆青在年新华社国内工作会议闭幕时说:“一个记者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我说就是对党的事业、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穆青与采访对象建立起的深厚情谊让人感动,从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赵占魁,到后来红旗渠排险英雄任羊成等,在穆青眼里,不仅他采访过的人是亲人,从他采访过的地方来的人,也是他的亲人。正是这种把采访对象当做亲人的做法,使得穆青能真正走入采访对象的心灵,使得他的报道充满感人至深的细节。

一个好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

穆青认为:“细节是通讯的生命。一个好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他关于新闻通讯采写的这个重要观点也是在延安时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的,影响深远。

年,穆青在《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中这样描写道,“第一眼见到赵占魁时,由于太热,这位老工人正张大着嘴不停地喘气,他的棉袄上浸着一层白花花的汗碱,头上戴着一顶已经被汗水沤破了的草帽”,这段描写使读者在脑中勾勒出赵占魁辛苦劳动的景象。后来,这种描写在穆青作品中非常多见。扎实的文学功底、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使得穆青每每面对采访对象或倾听感人事迹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不善言语的他只有将满腹的感动与震撼用文字表现出来。

延安时期新闻实践对于穆青优秀新闻品质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从年在延安投身于党的新闻事业起,穆青就一直在新闻领域不知疲倦地辛勤耕耘着。无论是在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穆青始终战斗在自己的新闻岗位上。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8JK)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延安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郭小良牛敏

获取更多学术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yananzx.com/yafz/24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