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强国峰岁未年初,记者走进全市千名领导干部包扶的一个个低收入村组,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实地感受包扶活动给村上带来的可喜变化:产业兴了,路平坦了,桥建起来了,电改造好了,村容村貌改善了,沟道治理成良田了……一个个帮扶项目落实到位,一件件民生难题迎刃而解,一处处焕然一新的变化格外抢眼,一项项惠民措施提升着百姓幸福指数。
面对涌动着的包扶热潮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广大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包扶领导的无限关爱!”
“民生疾苦常惦记,万家忧乐萦心头。”在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信号,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察民情、体民意,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市委、市政府领导须臾不忘的情怀。
正因这份沉甸甸的民生情怀,从去年3月起,结合省委提出的“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的号召,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活动,向全市发出扶贫攻坚的“动员令”。抽调1366名领导干部下到基层农村开展“一对一”的包扶,通过五年时间的倾力相扶,消除我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提高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市委、市政府一声号令,全市千名领导干部闻声而动,带着对百姓的高度责任感和真挚情感,沉下心、俯下身,深入到低收入村包扶点,上门走访调研,了解群众疾苦,剖析贫困原因,破解发展难题,从产业、项目、资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真正做到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忧,帮群众所需,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一幅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和谐画卷铺展开来。 在一句句温暖的许诺,一个个无言的善举,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中,让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让包扶干部受到了锻炼,进而也拉近了党群之间的距离,密切了干群之间的关系,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包扶活动中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8.76亿元,实施各类项目5532个,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755个,产业开发项目1464个,村级活动阵地、文化广场等584个,其他项目1729个;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14.93万人次,资助贫困学生999人,捐赠价值达2297万元的各类物资,包扶工作已初见成效。
爱洒山乡间,惠民固根基。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活动的有力拉动,全市广大农民群众在同步够格奔小康的大道上阔步前行,明天的生活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