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地方色彩
——《回延安》第二课时微型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2、朗读诗歌,感受浓郁的陕北风情。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感受浓郁的陕北风情。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导读)这首诗歌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回延安》,感受陕北风情。二、品读语言之美作者在诗歌中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表达了对延安的深厚感情。请选择你喜欢的一节朗读,从句式、音韵、用词、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预设:句式上:每节上下两句。音韵上:节内押韵。用词上:多用叠词、陕北方言、口语化和生活化。手法上:多用比、兴,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句略。三、寻找陕北特色你能找出诗歌中的延安特色吗?读一读预设:一是具有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杜甫川”“柳林铺”“白窗纸红窗花”。二是打上革命记号的新民俗,“红旗”“杨家岭”“枣园”等。三是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和人物行为,“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等。四、反思小结本诗运用“信天游”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预设:一是有助于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二是“信天游”式的语言颇有“土”气,为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三是富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回延安》诗人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描写陕北的地域风俗,抒发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第六题,传承延安精神。非常感谢您的阅读!希望留下您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长按下图